变脸与变性:京剧在美国舞台上的呈现(2)
2016-09-27 01:11
导读: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使唐人街化为一片废墟,中文资料所剩无几,研究淘金时代的华人戏剧只得仰赖英文资料。所幸的是,当时的《旧金山时报》 (San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使唐人街化为一片废墟,中文资料所剩无几,研究淘金时代的华人戏剧只得仰赖英文资料。所幸的是,当时的《旧金山时报》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与《高加日报》 (Alta California) 都有不少关于华人戏剧演出的报道。从丰富的英文报道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戏剧在美国演出的盛况。然而,由于文化的隔阂,英文资料往往错误百出,使得研究早期粤剧的学者备感困难。
在现存的英文记载中,最早参与“戏剧演出”(dramatic performances)的华文剧团叫作“同福堂”⑥。首场演出是在位于三桑街(Sansome Street)的“美国剧院”(American Theatre),演出剧目包括“八仙献寿”、“六国大封相”等四出戏。票价在两美元到六美元之间⑦。根据两天后的报纸报道,这场演出“十分成功”⑧。
从19世纪50、60年代的英文记载看,当时的粤剧演出十分频繁,而且西方人也是观看的常客。批评则是毁誉参半。大致上,观众认为,“演员的
服装道具华丽,值得一看”,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技翻滚绝技”也是一大吸引力⑨。至于负面的评论,则多因对华人戏剧传统及语言的不熟悉,中国传统的锣鼓弦乐被形容为“呕哑嘲哳难为听”,而高音假嗓更受戏谑,有时被比喻为猫儿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