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点(2)
2016-12-27 01:04
导读:在《奏鸣曲第三号》第二乐章第一段的三十八个小节中,作曲家运用了整段的固定音块加连续双抖风箱的技巧,此段抖风箱持续长度达到三十七小节,虽然
在《奏鸣曲第三号》第二乐章第一段的三十八个小节中,作曲家运用了整段的固定音块加连续双抖风箱的技巧,此段抖风箱持续长度达到三十七小节,虽然在此之前的手风琴作品中也有抖风箱的技法,但篇幅如此长大的抖风箱的用法开创了手风琴演奏技法的先河,充分体现了佐罗塔耶夫独特的思维及超人的想象力。并且固定音块呈示在手风琴的超低音区,力度运用PPP,产生出极其特殊的音响效果:而左手部分是一些旋律的片段,随着风箱的抖动,时隐时现。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层次感。
另外。在《奏鸣曲第三号》第二乐章第二段中运用了手风琴上连续的单音滑奏法,来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在这里右手同时演奏三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是用大指进行连续的滑奏。这在演奏技法上及音色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不但极大的丰富了手风琴的表现力也整个乐曲的音响效果相当吸引人。
二、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中作曲技法的特点
佐罗塔耶夫的手风琴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手风琴的各种技巧,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和继承,所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他把古典主义曲式的结构框架与以近现代音乐新技法为手法的内容相结合并吸收20世纪各种不同的风格形成了其特有的创作特点。佐罗塔耶夫生于1942年,他的主要创作期为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音乐史上这个时期。被称为“现代主义以后”,西方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作曲家的主要精力不再像20世纪50、60年代那样,集中于创造发现新手法、新音响、新花样,而是更多的利用过去几十年已经积累的新的表现手段结合传统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下面就《奏鸣曲第二号》《奏鸣曲第三号》来分析下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奏鸣曲第二号》整首作品在结构上虽运用了典型的“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古典奏鸣曲结构,但在乐曲内部却充斥着许多新奇的20世纪的作曲技法。
1、主题发展的特点
在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即第1-2小节)用简单的几个音组成主题旋律在呈示部的不同音区进行了3次重复,随后通过—长段的副部主题(也是用简单的音组成旋律)在不同音区重复和发展,接着进入乐曲的展开部(即从第19小节开始)。乐曲刚一进入展开部的引入部就对主题动机在不同音区以不同的音色先后变化重复了5次(一共叙述主题动机6次)。在乐曲的高潮部分,主题动机再次叙述4次后辗转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再现主部主题。在第一乐章中,主题动机在不同音区用不同音色变化重复并贯穿整个乐章。主题动机的旋律简单并不断重复,在奏鸣曲式结构下,体现出20世纪简约派作曲技法的特点。音乐在不变中求变化,在平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