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教学中的“三情”(2)
2016-12-28 01:02
导读:总之,这种宽松活泼的授课形式,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由了解而相互密切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切磋;另一方面,则让学生的学习形成
总之,这种宽松活泼的授课形式,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由了解而相互密切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切磋;另一方面,则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点燃情感火花
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它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及语音语调等方式来表达。钢琴教学的情感同样也需要用一些方式来表达、传递。
教学与情感的相互关联是客观存在的。寓理于情,情自理出,情理结合,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如美国教育
心理学家麦克默林所指出的:“情感的因素是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同样也是艺术教育的基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情绪愉快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我们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困难,头脑似乎混浊不清,可见钢琴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于润洋曾指出:“在声音和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极大形式上的差别性。前者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后者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是,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以沟通的桥梁。”正因如此,声音就成了情感的载体,即:将现实存在的现象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转移到声音这一物质材料上去。所以说,钢琴是一种情感艺术,钢琴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
如何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呢?这里面还须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首先,可以通过“形象比喻”来点燃学生的情感。大家都知道,学生在初学钢琴时,因为手的能力不强,对声音的概念和意识都不太清楚,弹奏中用力不均匀、不集中、声音或“虚”或“硬”,不能使声音发到“点”上,弹出亮丽圆润的声音。这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说:“要均匀”、“轻一点”、“重一些”,学生是不能很好地领会其含义,也不会有一个明确声音好坏的标准。这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讲解清楚钢琴发音的原理;讲解清楚身体和手、腕、肩、肘等在弹奏时所起的作用;讲解清楚如何倾听辨别声音的质量;讲解清楚怎样才能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效果。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明亮闪光、圆润饱满的颗颗珍珠,让学生把力量通向手指尖,快速下键弹在“点”上发出像珍珠一样晶莹闪光、灿烂透明的声音。通过这样一个形象比喻,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其次,可以通过乐曲的背景知识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先向学生介绍这是由冼星海作曲、诗人光未然作词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为抗战发出怒吼”,从而塑造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