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2)
2017-01-06 01:02
导读:(三)森林意境 人们对森林的鉴赏,显然不能只停留在景观(自然本体)层次,也不能只停留在意象(艺术本体)层次,还要进入意境层次(哲学本体),即在具体的
(三)森林意境 人们对森林的鉴赏,显然不能只停留在景观(自然本体)层次,也不能只停留在意象(艺术本体)层次,还要进入意境层次(哲学本体),即在具体的可感知的森林物象中直接宇宙,感悟历史和人生,把形而下的东西呈现为形而上的东西。什么是意境呢?刘禹锡曾说过:“境生于象外。”这可以看作是对于“意境”这个范畴最简明的规定。叶朗认为:“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着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在景观层次上,人同森林距离最近(但仍要保持距离);在意象层次上,人同森林距离开始拉开;在意境层次上,人同森林距离进一步拉开。此时的森林并非一定要求形态独特,色彩鲜明,甚至一树古丫,几棵荒草,也能给诗人无限联想。王安石的“杨柳呜暗绿,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杨柳荷花,艳丽景色;但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点题江南,使诗人有了人生的感悟。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偌大的宇宙空间,只剩下敬亭山和我,我即山,山即我,物我两忘,物我合一,令人回味无穷。意境在于突破具体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在“象外之象”,呈现某种形而上的东西。
三、三个层次图景产生的原因分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森林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即森林本身能提供多样和多层次的图景,包括树种、林龄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是人同森林之间因距离和视角不同产生的远景、中景和近景,以及平远、深远、高远等层次图景。再次,是重要的审美意识的积淀。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从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的审美意识不断在积淀,从而产生人的心理结构(审美经验、趣味、观念、理想等)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自然生成中必然出现不同的层次图景。在景观层次上,审美对象呈实体、实象,森林(客体)和人(主体)保持距离;在意象层次上,人(主体)注入森林(客体),情(主体)景(客体)交融,审美对象呈虚象;既是人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