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的表现特征(2)
2017-01-31 01:02
导读: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歌曲改编于1972年,它的原型是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歌曲表达了人民对陕北红军和伟大领袖毛
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歌曲改编于1972年,它的原型是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歌曲表达了人民对陕北红军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拥护。歌曲的B段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快板。曲作者刘峰在这里为了渲染气氛,使情绪表现得更加热烈,在每句歌词的句读之间,加入了陕北地区特有的衬词语言:“哎咳哎咳哟”和“衣儿呀儿来吧哟”。这种恰到好处的“衬词”应用,不但增长了句子,扩大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使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热烈欢快了,情感的抒发也得到了尽情的展现,充分地体现了陕北民歌中的“衬词”语言特征和音乐特点。
又如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张名河词,程恺、吕远曲),该歌旋律一波三折,婉转起伏,采用了我国冀东地区乐亭影戏的音调加以发展而成,很有特色。曲作者在这里独特地采用衬词“哎啦哎嗨嗨……”结束的表现手法,用十一小节的大段衬腔(衬词),把歌曲的情绪推到高潮。这种恰到好处的“衬词”运用,改变了歌曲结构的方整性,使结束句得到了扩充,旋律得到了延伸,更为重要的是使歌曲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抒发,意境深远,形象感人。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罗冬生
谈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浅谈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