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3)
2013-08-15 01:19
导读:数据结果显示:当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旅游者选择采取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的倾向较强(3.1794)。另外,因本研究调查样本为在校大学生,该年龄层次
数据结果显示:当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旅游者选择采取“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的倾向较强(3.1794)。另外,因本研究调查样本为在校大学生,该年龄层次对网络使用率较高,因此,“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1719)成为该旅游群体产生旅游后悔心理后行为意图表达的另一类重要选择。相关研究表明:处世态度能直接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个体动机水平。大学生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表现出“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倾向较强(2.9790),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能更多地从社会现实的角度上不断完善自我的处世态度,充分理解社会现状,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现实。在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旅游者会更加理性的寻找一定的渠道和途径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赋值较低(2.0761),而“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赋值较高(2.8567)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男性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其行为外显性表现总是略强于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所采取的各类后续行为表现赋值均高于女性。该结果符合男女性别差异在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识。
相关实证研究显示:文科生多接触社会人文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缺乏精确的定量和实证性,这使文科生在行为表现上更多的具有感性色彩,易冲动;而理工科生多接触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精确性、严密性和规则性,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格趋向理智、精细、守则。本研究结果从学科赋值差异上看:自然学科背景的个体在“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2664)、“借鉴经历调整心态”(2.9406)来表现旅游后悔心理上的赋值较高;
社会学科背景的个体在以“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3.0699)、“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2.9808)来表达旅游后悔情绪上赋值较高。该赋值评价基本符合以往对自然学科背景和社会学科背景学生行为表现方式差异的研究结果。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结合上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给出如下结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
4 结论、管理借鉴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后悔心理研究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提出了旅游后悔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使用因子分析法萃取了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主要为: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等5种表现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从学科差异来看,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中,旅游目的地经营者多从自身经营利益考虑,并以此为标尺积极推动市场的发展,却往往忽视旅游者后悔心理的疏导。相关研究表明,商家以积极态度对待顾客投诉并进行有效的服务补救会使消费者不满意度降低并促生再购买意愿产生。当旅游目的地的各类服务失误产生后,若不采取一定的补救行动,会导致存在后悔心理的旅游者从本旅游目的地彻底流失;若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不论该补救措施成功与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服务中的不足,为该地旅游业发展争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者。因此,在发生旅游服务失误后,旅游目的地管理机关和相关经营者都有责任及时并有效地安抚投诉者。这就要求旅游管理部门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规范市场,并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经营者的从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进而建立有效的旅游者后悔心理疏导渠道。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本研究虽对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但因研究对象和收集数据的局限,未能深入揭示不同人群的旅游后悔心理后续行为特征;另外,旅游者后悔心理和一般消费者后悔心理有何不同,具体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旅游者后悔心理等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