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连云港旅游品牌发展中的题目与对策(3)

2014-03-18 01:12
导读:(三)部分地区品牌定位不正确,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四)部分地区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忽略了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 (五)忽视“品

  (三)部分地区品牌定位不正确,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四)部分地区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忽略了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
  (五)忽视“品牌治理”。品牌治理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终极目标是形成“品牌资产”。只有能够形成资产的品牌,才能够具备价值,而品牌形成资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具备长期使用、运作的可能性。因此,要建立旅游品牌,就必须研究、了解旅游品牌,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品牌治理方法。
  连云港旅游业的发展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进寻求旅游名牌的发展之路,主要对策有:
  (一)强化品牌意识,正确进行品牌定位
  1.应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从价值、文化、治理等方面进行品牌趋向发展。
  2.依据本地已开发和潜伏的旅游资源上风进行品牌定位,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树立自己的品牌个性,增强吸引力。
  (二)保护品牌,实现品牌忠诚,提升品牌价值
  1.为了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应对品牌进行专利权注册。
  2.积极主动的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自己的旅游品牌,扩大影响力,进步旅游者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建旅游品牌,必须考虑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旅游地的发育阶段,旅游产品是在旅游需求的拉动下,最早从景区景点资源的开发上进行的,这时的旅游产品处在发育期;其次,在旅游地的成长阶段,旅游地从景区景点的开发进进配套设施开发(食宿性、娱乐性、购物性、参与性等项目的增加),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长期;最后,旅游地进进成熟阶段,旅游地从旅游设施开发建设转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经济体系的提升,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熟期。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建设、品牌经营治理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科学地进行品牌的规划与治理。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全方位进行品牌创新
  1.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应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上风,高出发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设计具备比较上风、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应进一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完美组合。
  2.旅游品牌的创新,应在立足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策划,体现出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治理方式以及从事旅游业职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品牌 旅游企业品牌 旅游线路品牌 旅游饭店品牌 旅游服务品牌”的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品牌群。
  (五)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旅游名牌是旅游品牌的延伸,比一般的旅游品牌更有价值,更有着名度、感召力和持久性。因此,连云港旅游业已打造出的旅游品牌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以旅游名牌为导向,实现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P·R·史密斯.市场营销传播方法与技巧[M].北京:电子产业出版社,2003.
  [2]迭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晓钟.品牌经营之道[M].北京:经济治理出版社,1999.
  [4]王书卿.国际名牌策划与实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朱鸿.名牌战略策划[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04.
  [7]杨铭铎,等.对旅游业品牌经营的分析[J].贸易研究,2002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8]惠碧仙,等.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河南***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旅游专业情境教学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