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的隐性和谐(3)
2014-05-31 01:09
导读:人与历史的和谐是旅游审美的最高级阶段,旅游者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美感是不同的。精通历史的考古学家面对历史的遗存时仿
人与历史的和谐是旅游审美的最高级阶段,旅游者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美感是不同的。精通历史的考古学家面对历史的遗存时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与之达到的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崇高境界。每个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任何人都不能隔断历史,在浩繁的历史面前,面对承载着无数先民智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力量,人总是渺小的,此时,被尘世的物质利益蛊惑引诱而乱了方寸的旅游者受到陶冶,受到抚慰,就像孩子归家似的,有了依傍的心灵靠山。当面对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面对古代匠人们其他巧夺天工的遗作,通过导游的循循解说、引导和提示,游客们哪怕对历史不甚了解,仍然会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会强化人们的社会历史感,深化人们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从而提高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
三、心理的和谐
工业机械化虽不断降低劳动中所耗费的体能,却也使人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工业社会传媒给人们传输来自身外广袤世界的精彩信息,但其巨大的同化影响力量使得人们变得无从选择,只能随大流跟着时尚的脚步走。失去独创和选择自由的现代人,只能是一种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所谓“单向度的人”,而不是一个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充实的、多侧面的人。
旅游过程中的景观审美,使人由单向度的人变成审美的人,使人的知性得到培育,使人的感悟能力得到发展,使主体人格得到陶冶和升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工业社会高度统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个性化创造力的抑制。当代人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而不禁跃跃欲试,亟待以一腔激情与命运相抗争,创造事业的辉煌。与此俱来的精神压力却将奋力拼搏的人弄得十分疲惫。疗救的方法之一便是进入旅游审美的佳境,从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之中,汲取诗化的氤氲,涵养自身,升华自我,获得人性的温馨抚慰。在这个游戏态的新的世界里,不但身体,而且精神也获得可从日常生活中暂时分离,人仿佛是新生的,处在自在、自由、超越、解脱与异域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新奇、不适、不安等情绪的张力结构中。总而言之,会处在一种“逸”的自我状态的心理感知之中。在“逸”的自我状态的心理感知作用下,吝啬的人会变得大方,沉默的人会变得爽朗,无味的人会变得浪漫……,旅途中,每个人都会发生多多少少的变化,“逸”成为使那长久潜藏的个人理想中的人生状态得以暂时实践的温床。“逸”的自我状态的心理感知还会不断放大,向遥远处进发,向体能的极限挑战,向未知处去探险,寻幽涉奇,超绝流俗,此时,旅途越是艰难就显得越有价值。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人在自然中,整个身心感触并传导给大脑的是幽谷鸟鸣、清水芙蓉般的天籁。人们在游览山水、漫步园林、寻访名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立体性地探寻峰峦叠嶂的空间构景,体味江河飞瀑的生命律动,倾听幽林中鸟鸣的空灵乐音,观赏亭台楼阁的诗情画意,追思古迹名胜的历史风貌,通过游览观赏和物我交流,使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从而达到内心世界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审美感受的较高境界,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的一种超道德的境界,是一种诗情化、艺术化的主体感受,是旅游主体在得到生命真谛的关照和领悟后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的一次彻底反思,体验拥有生命的至高无上的快乐,真正回归人类梦牵魂绕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天人关系的和谐。旅游作为一项休闲时尚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貌和社会经济状况,可促进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是促进旅游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和谐社会,旅游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和谐旅游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不能做到和谐发展,就不可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然而,我们不能笼统地看待和谐旅游,因为旅游之和谐具有层次性,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和谐受旅游审美活动的影响或促进较为直接;隐性和谐受旅游审美活动的影响或促进较为间接,旅游显性和谐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固然重要性,但隐性和谐也的确不可小视。忽视隐性旅游和谐会直接影响显性旅游和谐的发展,进而影响或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