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问题及症结(2)
2014-06-22 01:01
导读:内部性经济:中国旅游区的特殊市场结构 我国绝大部分旅游区产生和存在于社区之中,且社区的人居生态往往本身就是旅游景观。社区天然具有的产权关
内部性经济:中国旅游区的特殊市场结构
我国绝大部分旅游区产生和存在于社区之中,且社区的人居生态往往本身就是旅游景观。社区天然具有的产权关联,羼入人居生态景观化形成的有机产权,使旅游区的产权格局高度复杂。这些旅游区市场化的过程存在两种基本的模式:政府推进型模式。政府推进是中国旅游区市场化的主要动力。中国的现代旅游业并非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经济改革,为了获取外汇等目标,由政府以行政力推进的。这一模式有制度、法律、经济、文化和产业形态等方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产生了产业主体“政企不分”的问题。其基本特质是持续保持对旅游企业的行政控制。社区推进型模式。主要是在一些政府无力或无意直接经营的地方,以社区集体经济的形式进行的市场化,其初始动力无疑是社区福利。因为存在企业与社区的“嵌入”关系,这一模式往往固守在“内部人控制”的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范里安认为,经营行为的效用有“消费/产出”和“消费/投入”两种体察模式。如果存在产权模糊,利益相关者便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资本投入,更无法独立主张自己的资本投入,必然集中关注“消费/产出”,即私人的收益。中国旅游区市场化的特定模式强化了其集中关注“消费/产出”的基本规范。具体表现为行政控制的诉求和社区福利的诉求对经营行为的渗透。决策者经营决策时,主要考虑的是由产出中转化出来的私人收益而不是社会收益。这一微观经济特征与主要考虑生产的私人成本而不是社会成本的“外部性经济”相对应,可以称为“内部性经济”。内部性经济是中国旅游区模糊的社会共同体产权的产物。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我国的旅游区主要是在社会资本的平台上运行的经济。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内部性经济成为中国旅游商品市场症结的原因
在旅游区发展的初始阶段和粗放阶段,内部性经济可以有效地动员和聚集原始资本、提升侃价实力和抑制收益漏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选择。然而,这种比较优势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经济要素,它产生于社区的合作,嵌入于社区的肌体,是难以进行流通交换的。茅以轼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就是“优势交换”和“马太效应”。优势不能交换,市场的增值效应便不能持续发展。黄仁宇认为,由内部性经济到市场经济“其转换之艰难犹如‘由鸟变兽’”。市场化进程不能持续,旅游区的经济资源就可能不断内卷化。
当然,旅游区内卷化的内部性经济与旅游商品产业并非天然的矛盾体。在经济学的视域中,旅游与“自由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相关,是过剩经济的产物。旅游商品所从属的创意产业是过剩经济阶段才可能自然出现的产业类型,如果旅游区与过剩经济相关联,且发展旅游为过剩经济带来的溢出效益超过内部性经济内卷化相对低效率的损失时,旅游商品产业依然会自然成长,如香港、上海、杭州等。但如果旅游区与短缺经济相关联,且以游客的可达性进行寻租作为利益来源,或以分配游客的可达性作为内部补贴时,就会造成日益恶化的旅游商品产业的低效率。在我国旅游商品的市场实践中,上述日益恶化的低效率普遍存在,是一种特定的市场失灵。
总而言之,因为一般市场因素与特殊市场因素叠加所产生的扭曲和放大,内部性经济已经割裂了中国旅游商品产业的内生过程,成为当今中国旅游商品市场的症结。完善旅游资源的产权、投资、生产、流通等制度,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准备基本条件,已经成为发展中国旅游商品产业内在的紧迫需求。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