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形象的塑造和营销(4)
2014-07-18 01:09
导读: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 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 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 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
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 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 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 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 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 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 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 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9] 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 Chris 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 崔晓明、Chris 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 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 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
武汉大学,2005.
[15] Mommaas Han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Urban Studies[J].2004,41(3).
[16] 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http://www.akstats.gov.cn/Article/ndgb/200804/825.html
[18] 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 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 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 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23]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安康旅游总体规划[Z].2008.
[24] Bonita M. Kolb. Tourism Marketing for Cities and Towns [M] Oxford: Elsevier,UK.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