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初探(3)
2014-07-26 01:06
导读:(五)注重提高整体配套水平 景点景区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须设施与服务配套跟上,尤其对当地历史特点和风土人情生动形象多介绍,代购、代邮农产
(五)注重提高整体配套水平
景点景区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须设施与服务配套跟上,尤其对当地历史特点和风土人情生动形象多介绍,代购、代邮农产品、优质土特产制品和旅游纪念品。
四、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的实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生态农业旅游要有“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和高素质的旅游服务”,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训内容其中包括一般培训和专业培训服务,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家乐”接待户、经营业主、农村基层干部等。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牵头做好联动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作用
政府主导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政府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牵头解决难点问题,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启动地方经济的作用,充分认识
旅游管理部门的重任。旅游业的发展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发展,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在发展思想观念方面要做好引导,多宣传、多学习、多研究、多创新,旅游业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
(三)实施品牌、产业化发展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重视区域品牌的策划和宣传,加强农业标准化水平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步伐,产业化经营和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以构建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工转化为龙头,商品市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核心,生态效益目标,坚持“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商品化经营”原则,寓产业化于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开发建设中,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建设打基础,产业化链条来延伸,市场化经营来牵动,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大学排名
(四)完善经营模式,形成各方面都满意的利益分配形式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经营组织形式,如“公司 农户”模式、“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经济能人 农户”模式、“协会 基地 农户”模式。在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经营中可以按照利用共同体理论,由农民、企业、政府等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利益共同体。在马山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按农民意愿、结合旅游开发类型组成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可以考虑采用“股份制龙头企业 基地 入股农户”利益结合形式,村民变股民,企业与农民按照股份制原则兴建龙头企业,按股分红,共担风险、利用均沾,形成先进、完整的产业链。
(五)注重生态农业旅游与当地乡土文化紧密结合,造就有文化品位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马山县居住有壮、汉、瑶、仫佬、布依、苗、侗和毛南等8个民族,其中壮、瑶少数民族占83.73%。当地乡土文化浓郁,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壮族、瑶族的传统风俗和丰富多彩传统节日,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注重发掘和整理,使之成为旅游中的卖点。
(六)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保护政策
第一,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农村的各项政策;第二,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组织科技下乡入户,为农民送去生态农业系统模式的实用技术,与农民一齐动手建设各具特色的“景点式”、“花园式”、“果园式”的生态农业文明村;第三,将加快发展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实行产业扶植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于大旅游的发展当中;第四,制定加快旅游发展的财政扶持和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吸引旅游投融资、人才引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参考文献]
[1]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