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5)
2014-08-10 01:04
导读: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诗》中云: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里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媚,事到朱蹄骄()膝。 清明踏青之风盛行于宋时,宋周密在《武林
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诗》中云: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里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媚,事到朱蹄骄()膝。
清明踏青之风盛行于宋时,宋周密在《武林旧亭》中记述了杭州清明踏青的事:
是时,城中士女“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本绝”。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开封城外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长525厘米、宽25.5厘米的画面上,人物多达550人,牲畜50多头,船只20多艘,车、轿20多乘。当今开封的宋都一条街和香港九龙的宋城
就是由此引发而成的。
端午竟舟 古代吴越民族(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一次图腾祭的节日。该民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每年五月初五,举行一次图腾祭,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里扔到水里供图腾龙吃;且伴着鼓声,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给图腾和自己带来乐趣。端午竞舟即来自此。后来人们把这一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一起,使其更有深远意义。人们悼念屈原,“羡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王逸《离骚章句》),以激励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秋赏月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洒地。千家万户围坐在庭院、楼台、地坪那赏月,与月共享月饼、花生等礼品;且吟诗作对,感受天伦,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中秋赏月盛于宋时,宋词对之多有描绘,苏东坡《水调歌头》词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根,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回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重阳登高 九九重阳,金秋送爽,风霜高洁,丹桂飘香。此时,好高望远,赏菊赋诗,别有一番情趣。当人们置身高处,极目远眺时,那漫野的山花,金黄的果实;那晨光熹微的拂晓,夕阳如火的黄昏……尽收眼底。面对祖国锦绣河山,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在《九日》诗中云:
” 去年登高郏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刘禹锡《九日登高》诗中云: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
年年上高处,未有不伤心。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节会庆游更是丰富多采,生动奇异。这些节会庆游,或此起彼伏的,或千姿百态的
舞蹈,或张灯结彩的赛场,或美味可口的佳肴……无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如壮族的歌圩节时,男女青年欢聚圩场,行歌互答,其乐无比;且以抛绣球、碰彩蛋、谈情说爱与之相随。有诗对其盛况作过如下描绘:
木棉絮飞是歌圩,柳暗花明任听之;
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