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电子商务联贷联保业务风险的探讨与建议(2)

2013-07-02 01:09
导读:2.2加强信息的再加工联贷联保业务中,阿里巴巴提供了客户的网络信用,包括经营业绩、交易诚信等,并做了初步的筛选,但难以避免信息的失真和纰漏,

        2.2 加强信息的再加工 联贷联保业务中,阿里巴巴提供了客户的网络信用,包括经营业绩、交易诚信等,并做了初步的筛选,但难以避免信息的失真和纰漏,银行应加强建设多维度的信息采集系统和加工系统,比如与工商、税务、水电等部门的信息平台对接,设计测算模型,进一步加工分析数据,银行的客户评价更加准确和全面。
        2.3 加强贷后管理,监督贷款用途 单笔支用贷款应严格审查贷款用途,要求提供能够说明贷款支用合理用途的相关证明材料和企业重大事项变动情况等材料,防止资金用于股市和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权益性投资或有关法规禁止的投资行为,确保贷款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企业发生影响偿债力的事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4 与阿里巴巴建立预警互动机制。一是银行将联保体成员信用评级信息、额度信息、放贷信息、还本付息情况、不良贷款等相关信息通过银行信息平台传递给阿里巴巴信息平台,由阿里巴巴公司发布预警信息,及时通知到联保体各成员。二是阿里巴巴公司监控联保体成员的商务行为,跟踪线上交易信息、诚信记录、企业定期上传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投诉、纠纷处理等信息及时反馈给银行。
        3 对该项业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3.1 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利率市场水平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并在风险发生变化时,随时自主调整,保证使小企业贷款增量的收益弥补增量的风险损失,从而有效的覆盖银行风险。通过利率市场化,把隐性成本显性化,客观上有助于增加银行贷款的透明度,减少制度性风险,进而增强银行向各类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2 加强运用“软信息”。对于联贷联保业务,经办机构的客户经理应该对企业知根知底,掌握“两品两表一流”,“两品”是指人品和产品,企业的主要控制人的是否诚实守信,是否合法合规经营,是否由不良嗜好等,产品是否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占有率和拓展潜力;“两表”是企业的电表和水表,应该掌握企业是否正常生产,有无停产、减产和其他异常情况;“一流”是企业是否有充足的现金流,可靠的第一还款来源。国外社区银行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业务要求银行不但能够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等“硬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收集企业的“软信息”来控制信用风险,可以增加“两品两表一流”在客户评级、准入和授信审批中的权重,只有这样,才能甄别出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使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确保有效控制联贷联保业务风险。
        3.3 借鉴供应链融资产品,盘活企业物流和现金流。由于联贷联保业务存在的风险,应该尝试加上其他的产品元素来降低和缓释风险,目前该项业务一般只适用流动资金贷款,融资方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提高银行的综合回报与降低贷款风险,建议借鉴供应链融资产品,提高银行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在贷款管理上,应尽量对贷款资金实行封闭运作,要求企业对银行高度透明,贷款时企业必须提供资金使用计划,企业的大合同结算、回款必须放在银行,使企业的信息对银行充分透明,银行也能掌握企业的动态,锁定结算回报。在融资渠道上,应该盘活企业的物流和现金流,由于联保体没有抵押物,只是通过互保来获得贷款,但生产型企业和贸易型企业在经营中一定会产生物流和现金流,最主要的就是存货和应收账款,银行应在办理该项业务时,在与联保体的贷款协议中规定存货和应收账款的质押或债权转让,不仅有利于第二还款来源的实现,更是监控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力措施。
上一篇:税务征管如何应付电子商务发展的挑战 下一篇:我国电子商务中信任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