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教法(2)
2014-08-19 01:37
导读:二、教学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课只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目前应该有更深层的内涵,即需备教学方案设计,猜测教学中各种的可能性。过往备学
二、教学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课只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目前应该有更深层的内涵,即需备教学方案设计,猜测教学中各种的可能性。过往备学生只停留在表层上的"假想的学生",而真正的课堂学生个性是多层面,丰富多彩的。所以不能只设计一种可能而应更深进地往设计多种可能和多种预案。教学如同一枚硬币,正面是科学,背面是艺术,教育聪明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备课应把学生可能的质疑与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充分的估计并精心预备,这就是"活"备课,课堂上就能驾轻就熟、为所欲为、动态天生。就是教案"乱"了,课堂还是活而稳定。叶澜教授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还是稳定,要看学生的留意力,假如学生把留意力放在学习上,那就叫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假如学生没把留意力放在学习上,那就叫形散而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例如:学习Foxpro中简单程序设计中的“输进A与B的值,求出AX B=0的根”时有些同学不考虑输进的A与B是否能构成方程就会用简单的用顺序结构来编程,而有的学生就会留意到假如要构成方程那么A是不能为零的这个条件,那么这类学生在头脑里就有个“假设”从而萌生了对选择结构(条件语句)的求知欲看。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的预备、精心的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与学生学习情绪的正常。
三、教学内容
首先从教材的权威的迷信中走出来,特别是从电脑这一不断发展的学科中走出来。我们决不能局于某一教材,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以学生的信息基础为出发点,以幸福、***、成功的人生为教育目标;尊重学生的爱好与选择,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才能更成功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究竟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乃至未来的生活里应该也是一种领导潮流吧,所以我以为教育目标只有真正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受教育者在结束教育走向社会的时候,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往从事一种甚至几种他所认同的职业。所以除教材外适当加进一些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不呆板单一,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留意了以下个原则: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应用性。使学生学了就能用,在学习中、生活中立即能使所学内容用得上,学生就会产生爱好。比如:学习Word就要学生自己写自我先容、写课程表、打印贺年片等;学习Frontpage时就让学生能够设计一些有关班级主页的简单页面;面对现实的需求和应用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题目,又反过来促使学生来学更多的东西。
2、趣味性。适应于学生的特点,我们抛弃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一个方面一个方面讲解的套路,而是自己设计了一系列图文并茂且趣味性强的环节,让教材中每一课既有基本知识的说明,又有实战操纵的练习,还有"小窍门"、"小游戏"、"小竞赛"等栏目。如:在一个班中讲授通配符*和?时,我单纯解释了两者的用法与区别,然后给出几个已经部分文件名的文件,要求大家查找出该文件及文件所处的位置。教学时,课堂气氛烦闷,学生感到查找功能对他们使用计算机没有多大作用与意义,因而缺乏爱好与信心,没过几天,有些学生便对查找操纵淡忘了。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听听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程度是众所周知的,此时只见所有学生的脸上都布满着既兴奋又有些跃跃欲试的欲看这时,我停止了
音乐,把我设计的小竞赛规则声明了一下:要求学生查找MP3播放器和MP3并进行播放,看谁的音乐最先响起。(可以要求学生播放歌名有“
校园”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加深他们对通配符理解与把握。
3、思考性。"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编程独特的思维;不单会使用某种思路来解决题目,还时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如:在VB中讲到多分支与分支嵌套例题【编写计算下面函数值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