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研究.(2)

2015-01-27 01:08
导读:(一)健全领导机构,规划同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目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地方之间、部分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

  (一)健全领导机构,规划同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目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地方之间、部分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因此,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加强领导、同一规划。一方面,国务院要成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同一领导和组织中心及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视等治理工作,要统揽全局地设定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安全措施等。建立同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确保各政务部分纵横之间的互连和协同办公,遏止重复建设和降低电子政务本钱。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各项标准化措施,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要重点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政府办公特点并与国际标准兼容的电子政务标准,以实现电子政务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跨地区、跨部分业务系统的互联和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保证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智力投资,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人文环境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重要的一个主题是进步人们的信息素质,全民信息素质的进步反过来又会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进步。公务员作为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实施。因此,政府要加大智力投资,通过各种途径进步公务员的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人文环境。一方面要对政府公务员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另一方面要进行信息化普及教育,进步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同时,要通过公然招聘、考试录用等途径引进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专业技术职员,使公务员队伍在技术和能力层面上发生质的变化。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加快政府流程再造,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要实现“一站式”的办理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这就需要实现政府各部分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各部分的治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分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站式服务”,就必须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就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政府部分内部传统的职责分工与层级界限,实现工作方式的动态化、并联化、部分集成化、电子化。要改“职能导向”为“需求导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为核心,其目的是为公众创造有益的服务。通过优化和再造政务流程,可以改变政府的工作模式,淡化部分意识,提升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宏观决策水平。
  (四)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保障电子政务良好运行
  信息安全是现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题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治理和技术两方面来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息发布、数据保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网络监管法规以及信息采集和关系协调的程序性法规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治理,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治理、维护、内容和形式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其次从技术上要加大对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投进,信息网络的安全必须国产化,就必须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进,重点加强密码技术、身份鉴别技术、预警、网络监管、检测与应急处理、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估、灾难恢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以确保机密部分的信息安全。另外进步公务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也是必要的。并应尽快制定更为详尽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治理手段,以杜尽内部破坏事件的发生。 中国大学排名
  
  参考文献:
  1.王上进.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柳新化,曹菁.中小城市电子政务建设探索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与ERP的集成探讨 下一篇:我国区域电子商务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