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乡村纠纷解决之考察——以上马岙村调查为佐证(2)

2014-01-25 01:29
导读:1、人口数主要以上马岙户籍为准。 2、7岁以下及7岁至20岁的“村外”包括在学校的学生(多为住校)。 3、职业中的“其他”主要以刻字、气割等手工业为


  1、 人口数主要以上马岙户籍为准。

  2、 7岁以下及7岁至20岁的“村外”包括在学校的学生(多为住校)。

  3、 职业中的“其他”主要以刻字、气割等手工业为主,并不包括学生。

  资料来源:

  主要系笔者对该村的调查,同时上马岙村村委无偿提供了户籍资料。

  据表格所反映的信息来看,村内的青壮年都以对外谋生为主要选择。近年来年轻人口当中,男的主要流向外省,以打工为主,女的大多数到附近的乡镇企业就业。从职业结构来看,传统的务农主要集结在年龄较大一部分人手中,年轻一代大部分以手工业为主。

  在就业机会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职业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导向变化,外来的控制和影响也就加强了。 相对而言,内部控制必然减弱。在前面所提及的“面子”、“公众舆论”等因素,实则与“内部控制”在一定意义上是相一致的,也逐渐淡化其影响力。

  据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 从众的对象如若(1)由专家组成;(2)对个人来说团体成员是很重要的人物;(3)它的成员与个人类似;(4)成员内部意见一致,则从中的可能性极大。然而在利益逐渐多元化的现在的乡村地区,这些条件已很难同时满足。因而从众性的相对减弱也就必然了。“面子”、“公众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三)权威归属

  当事者对权威的信仰,是乡村纠纷解决过程的重要特点。权威的正确确立,对乡村和谐秩序的维护,纠纷的正确解决,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1949年的前几十年里,权威体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是在很多地区,血亲和大地主拥有很大控制权,家庭权威也依然没有受到削弱。在共产党执政后,领导人开始改变权威的砝码:增加国家(和共产党)的直接影响,扫除基于财产和地方积累起来的权利之上的权威,把对血亲的忠诚转向对新发展起来的法人团体即集体的忠诚,同时又抑制正以现代形式露头的自由放任的个人主义。

大学排名



  共产党为此实行了系列的政策,那段时期(刚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往往通过利用惯常刺激、集体主义导向、大公无私和勇于牺牲的崇高理想来限制村民的对原来权威信仰。个人对村中长老、族长及一些有名望的乡绅的权威的尊敬,不断受到共产党压制和打击。因此,传统的权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而代之以新式的集体权威,同时也巩固了共产党的权威地位。

  但是,中国共产党所惯用的那种百般限制而且常常是极权的手段,在后来就极不适宜了,因为现代化在发展,而且闲置资源也减少了。 再加上后来的系列改革,共产党对乡村地区的控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实行直接控制,其“势力”逐渐在退出乡村地区。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共产党在乡村地位的权威地位,就目前来说,仍然是其他团体或阶层无替代的。

  某种势力的减退,必然会有另外的势力代之而起。据部分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的分析,目前在乡村地区,家族权威有抬头的倾向,而且新的权威也在形成。在乡村地区,那些在早些时候为了谋生而外出打工的人,如今已成为了新的权威。这些人在外面往往开着自己的一个小工厂,每年都会从村里带一部分年轻人跟他们一起出去干活,解决了村里的大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些人在外面往往见过一定世面,而且各方面的交际关系都处理得很圆滑。在村里人眼里,这帮人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他们的话有时候比村长的话还有效。

  如今,乡村地区的权威已经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各种权威之间的影响力也使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笔者认为,这对纠纷解决在途径选择上可能会更加多样化,但是另外一方面这对纠纷的合理解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事者对权威信仰的不一,使双方合意的达成更是难上加难。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五、变动因素

  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权对于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的确立以及社会生活(尤其是其中的社会和经济制度)面貌的改变,先前,曾经对当事者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断变化着。一些传统因素 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或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起影响作用。

  在对新近的纠纷解决过程的考察过程中,发现有一种明显的趋势是当事者受“身份”(或曰关系)的影响在减少,当事者不断注重自己的平等地位,换言之,可谓是当事者对“契约关系”的重视。要知道,当事者契约意识的提高,即对“契约关系”的关注程度的提高,是有相当重要意义的。

  “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能一见而立即同意接受的一般命题是这样一个说法,即我们今日的社会和以前历代社会之间所存在的主要不同点,乃在于契约在社会中所占范围的大小”。 这是19世纪英国法律史大师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的一句话。另外,他还指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有一点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的进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小面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种权利义务上的那种相互关系形式的…关系就是‘契约’。……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尽管梅因的上述话是针对西方社会而提出的,而且,中国古代社会的身份制度和观念无论在范围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罗马属于大不相同的文化类型。而且就梅因所提出公式而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早已在古罗马开始并几乎完成的过程也未在中国发生。虽然如此,社会以家族为单位,法律以身份为核心,这一特点不仅为古代中国所有,而且在古代东方特有的文化氛围之中,标线得尤为充分、彻底。

  由“身份到契约”这一过程确实是在慢慢发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乡村地区的个人对“契约关系”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相互间的契约数量的逐渐增多,关键还在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迁。诸如前面所提及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口流向、职业分层等发生的巨大变化。传统主义的束缚在不断被冲破。马克斯?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一书中,考察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诸重要社会要素相对应的部分:货币制度、城市行会、官僚制度、国家形态、社会结构、氏族、法律等, 他的结论是“在中国,缺乏资本主义经营的法律形式与社会学基础。” 而如今,这些相关因素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一种基于合意的法律上平权关系” 逐渐构成社会普遍状态的过程。

  六、结语

  各种类型的人类纠纷解决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试图对如此众多的系统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研究,不仅研究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而且研究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这需要做艰巨繁重的资料收集及其综合、分析、归纳、演绎工作,这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宏观把握与逻辑思维能力。 但笔者仅是个法学初学者,学植未深,对乡村纠纷解决的考察恐难以做到全面、细致地分析。在此,不敢大声宣布发现了什么抑或证明了什么。但经此考察,深觉乡村解决过程之复杂。此过程实为笔者先前所未曾料及。这正如美国一位大法官所言:“当你对法律知道得越多越深,你就越会觉得眼前是一片漆黑”。

  笔者在此仅是提倡在对乡村纠纷解决方面进行研究时,可以尝试从以中国乡村地区的特殊的“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纠纷类型出发。在对纠纷解决过程进行分析时,要注重以个人为出发点、立足点,避免简单的拘泥于从“制度层面”来分析。这是值得尝试的方法论。 大学排名

  据笔者对乡村纠纷解决过程粗浅的分析,发现“与当事者关系的亲疏”、“面子”、“公众舆论”、“第三者权威”等因素对当事者在纠纷过程中会采取何种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这些因素多带有传统性,但是,“文化可以穿越政治体制,而有自己的生命力”。这些传统因素的影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些因素在以另外的形式在对当事者起影响作用。

  然而,毕竟社会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国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职业分层、权威归属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而,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传统因素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而新的影响因素-契约意识-的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商业社会的以契约形式为依据的社会关系正逐步取代了身份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地方封闭逐渐被打破。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当然这个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这一过程不可盲目,不可操之过急。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只要给村民灌输大量法律知识就可以了。殊不知,即使你在法律上有充分的知识优势,在纠纷解决的作用上说不定还不及村中的一位长老。纠纷解决不仅涉及成本计算,对目前的农村来说,更多的还是人情。所以,注重对传统因素的利用,实际上是乡村社会的需要,而并不是意味着落后。就像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法制落后,那只是因为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法律关系比较简单,没有区分刑法和民法的社会需求。

  一个趋势是我们所应该明白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乡土中国缓慢但又是确定地走向了现代,但是不能过分强调这种走向现代化步伐的缓慢性和进行性,不可因此盲目乐观。应该认识到现代化,是传统势力与新生改革势力的艰难联盟。 如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传统因素(传统势力),与新生因素的关系,必然会使现代社会的产生过程变得更加缓慢。“未来的陷阱不是过去,而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74页。

  2 [日]鹏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7页

  3 [日]鹏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8页。

  4 [日]鹏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9页。

  5 [日]鹏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9页。

  6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7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8 但是必须明确一点的就是,本文的主旨并非是去建构调节制度或法院审判制度,只是试图还原乡村纠纷解决的真实过程。中国法学界的学者都过于注重建构将来的制度,以致在看待、分析问题是由过多的思维限制。

  9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10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 页。

  11[美] 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12[美] 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3但是无可避免的是,笔者在下面的行文之中也会运用部分,甚至主要是西方学者的研究资料,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外学者在这些方面有着令国内学者汗颜的研究成果。“至少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外国法律制度的引进,由于外国政治法律文化观念和思想下的大规模的激进的和保守的法律改革,当代中国的国家法律制度至少在形式上已经是由各种外来的法律制度、规则、概念、术语所构成。”(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在这种背景下,上述选择实为无奈之举。

  14“制度”这一概念,通常被用来表示种种内在联系着的社会规则给人们的相互作用以一定的方向性并使之定型化。

  15J.Van Velsen,“Extended Case Method and Situational Analysis,”in A.LEpstein(ed.)The Crafts of Anthropology(Tavistock,1968)pp.131.136.转引自[日]鹏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5页。

  16[日]鹏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5、6页。

  17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18实则,以上主要是法制史方面的研究方法,但是考虑到中国农村地区的法律关系与中国法制史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可以理解,乡村地区纠纷解决考察,在研究方法上与法制史的研究方法是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19[日]鹏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6页。

  20上马岙村,位于浙江沿海,但不是渔村,而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1具体的分析和介绍,可参阅张立伟:《乡村社会的秩序与纠纷处理》,载《民间法》(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22[日]鹏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7-9页。

  23[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24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2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26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27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28金耀基:“儒家学说中的个体与群体”,载其《中国社会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转引自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2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94页。

  3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95页。

  31A·H·斯密斯:《中国人的特性》(1894),转引自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32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3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33页

  34张庆国:《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博弈-乡村纠纷解决机制初探》,请登陆中国政治学网www.polisnic.crq

  35Bushman,B.J.(1988)。The effects of apparel on compliance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a female authority figur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4,459-467.转引自[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350页。

  37Martin C.Yang ,A Chinese Village,p.150.(Columbia Uniwersity Press,1945),转引自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38[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39[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40[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41[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42[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55页。

  43这里的“最佳”是从当事者角度,按照他(她)的偏好界定的,而不是按照学者、政府官员或其他外人的角度界定的。这种界定是符合法律的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学不接受一种普适的标准,而认为并假定个人是其最佳利益的最佳裁判者。(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 页)

  44[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166页。

  45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1989年版

  4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94页。

  4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93页。

  48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9《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5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319页。

  5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5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53关于中国传统农村如何实现自治,可参阅[德]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81页。

  5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页。

  55丁文、徐泰玲:《当代中国家庭巨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80页。

  56丁文、徐泰玲:《当代中国家庭巨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121页。

  5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58[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5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页。

  6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61笔者在此应该说明和强调的是,此处和下文所指的传统因素,并非是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影响当事者的各种因素。这里的“传统因素”只是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后来出现的和将要出现的各种因素而言。此处的传统因素仅仅是对当前的乡村地区中对纠纷解决过程的当事者产生影响的部分因素的技术性称呼。当然,无可否认的是此处的传统因素和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传统因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限于篇幅,不予展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62[英] 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2页。

  63[英] 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6-97页。

  64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8页。

  65[德]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38-49页

  66[德]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67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68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部分。(此书笔者未曾全部阅读)

  6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70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夏季号,第188页,转引自黄文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 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财产权的观念基础(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