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要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维护和保持社会的持续稳定,只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当前很多事件源于我们一些地方政策出台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没有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根本利益甚至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一些地方领导一味追求“政绩”、“发展速度”,搞“形象工程”。结果劳民伤财,民怨沸腾,成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把社会稳定作为检验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把抓社会稳定工作的成效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又如“木梓2·22”群体性事件,经调查发现:新莲村和大东村的冲突,原因之一就是两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水平高的大东村村民瞧不起较为贫困的新莲村人,而新莲村的村民“眼红”大东村的人,致使两村的村民在大街上、田地间等不同的场合经常发生冲突。这些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说与地方领导的形象工程似乎联系不上,但作为一方的地方领导,要认真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更不能盲目地搞发展,始终坚持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五)建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急剧分化,阶层利益结构失调,使得杜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相继出现。当这些社会群体作为利益主体以集团出现,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过于悬殊并趋于对立时,个体利益矛盾便会转化为群际利益矛盾,并且以群体、集团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的形式出现,很容易诱发社会的波动。另外,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因企业破产、倒闭、兼并、重组等因素引发的企业职工闹事事件就是由于利益结构失调产生的群际利益冲突。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从利益冲突转向政治冲突,从局部冲突向社会冲突,使得弱势群众成员对企业组织、基层政权乃至国家政策产生怀疑,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避免因利益结构失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一是强化信访职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前,许多群体性事件是在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诉求无人理会。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发生的。信访部门应强化职能,保障信访渠道的畅通,坚持“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为群众排忧解难。还应多层次、多渠道地开辟领导联系群众的途径,建立领导与群众定期协商对话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通过有效的信访工作,把矛盾化解在上访阶段。二是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适当批准群众正当的游行示威申请,让群众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依法反映他们的意愿与要求。这样可以把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出现围攻党政机关、堵塞铁路公路等极端事件的发生,减少对社会的危害。这样还可以促使有关地方和部门关注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利益。
(七)加大普法速度、广度,让法制意识约束过激行为。
从贵港市以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越是法制意识不强的乡镇就容易发生过激的群体性事件。“木梓2·22”群体性事件中,对被刑事拘留的55名闹事者进行调查,只有2人受过法制教育,仅占3.6%。经法制教育,指出他们的危害性后,个个董得事情的严重性,说:“早知道这样,打死也不跟他们来闹。”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反映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够深入人心。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再下功夫,一是要在普法依法治理的广泛上下功夫。普法依法治理的广阔天地在农村,要根据农村特点,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克服薄弱环节,消灭普法死角,切实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要在普法依法治理的针对性上下功夫。普法依法治理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农村和农民问题,学好常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群众掌握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并能自觉运用法律法规,同时,切实感受到学法、用法、守法对自已有益,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三是要在普法治理的关键性上下功夫。干部的法律政策水平和依法治理能力是防止、减少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干部学法用法的落实,提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因违法行政、违法管理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公安机关不能被动应付,无所作为,也不能简单地依法办事,不顾后果。应深入查找根源,灵活地运用方法策略,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置措施
(一)职能部门处置为主,公安机关预警准备。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处置。哪个地方、部门、行业、单位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哪个地方、部门、行业、单位负责人就要先到现场,按党政领导的指示稳妥处置群体性事件。当地公安机关作好预警准备。只要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要出现着装民警。同时,派出信息员和便衣警察到现场收集掌握情报信息。
(二)多渠道收集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掌握深层次信息,特别是最先赶到现场的民警。要迅速弄清事件的起因、规模、闹事者意图和组织者、策划者、牵头者及其内部结构等基本情况以及目前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所获取的情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依法处置和打击做好准备,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坚持教育、疏导为主,解决实际问题。
要密切注视事件性质的发展变化,要区分性质、因情施策。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上访、游行、静坐。采用思想政治的说理教育方法来平息事态,说理教育要将心比心、以情感人的态度,讲话注意语言文明、规范、严谨,对答复尽量采用政策、法律规定,使答复充满权威和合法性,令人信服;对于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既合法合理又符合政策规定的,应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协助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有道理但按现行政策规定暂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理解,避免问题进一步激化;对于要求过高无法解决的,要尽量把道理讲清楚;对于无理取闹的,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宣传法制,介绍政策,晓以大义,明辨是非,并视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对于谣言,要迅速揭露,并及时披露事实真相,正确地引导公众的注意力。通过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消除群众对立心理,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坚持讲实话,把实际困难告诉群众,也把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办法告诉群众,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四)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出击。
(五)依法处罚违法犯罪嫌疑人。
一是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初步的事实证据,对组织者、策划者、串联者,直接动手打砸抢并造成后果的违法犯罪嫌疑人,组织精兵强将,采取公开和秘密手段抓捕归案,迅速展开全面的调查取证。二是对非法携带的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用于非法宣传、煽动的标语、传单及录音、录像、照相等工具或物品全部予以收缴。三是搞准对象,弄清内部结构、弄清违法犯罪的事实、涉嫌性质等,做到违法犯罪事实要查清,证据要确实充分,各个环节的侦查措施和手段都要依法从速开展,确保在24小时内依法作出处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