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2)
2016-07-06 01:00
导读:探究中西方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文化渊源.可以看出两种法律文化演进的路径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倡导自由的个人主义.崇尚法治.历来强调私权利对公权力
探究中西方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文化渊源.可以看出两种法律文化演进的路径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倡导自由的个人主义.崇尚法治.历来强调私权利对公权力的约束和限制其法律较早地凸显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成为必然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历来被我国所倡.进人社会主义阶段.此价值观与马列主义理论有契合之处.集体主义又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对集体主义的高扬必然会抑制个体对私权利的追求.甚至以谈私权利为耻.此种观念难以催生出私有财产宪法保护的立法行为这也是导致我国私有财产宪法保护的历程如此艰辛之所在。
二、宪法修正案在私有财产保护方面的进步性
此次修改弥补了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权保护不周的缺陷.为完善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首先.修正案进一步提升了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一是将私营经济以强调“监督管理”到增加了“鼓励”和“支持”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对个体和私营经济的政策导向的变化二是从财产权的角度将私有财产权与其他财产权在法律上予以同样地对待,即只要是合法财产就一概受法律保护
其次.扩大了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范围。在此之前.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仅限于所有权和继承权方面,限于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观念势必会对各类财产的有效利用和增值速率产生影响有鉴于此.宪法确立了“私产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以“财产权”代替“所有权”。以“概括式”代替“列举式”.在扩大私有财产权保护范围的同时,也为私有财产权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法律保障。
再次.实行了私有财产权与其他财产权的平等保护。财产权是民事主体进入市场的基础,对财产权进行平等的保护.使各种财产处于同一的平等的竞争序列当中.让它们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的优势.最终建立起一个互相竞争的链条.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最后.完善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制度。具体来说。此次宪法规定征收、征用的前提是:第一.征收、征用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只有是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才表明征收和征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第二,征收、征用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私权利和公权力的碰撞不可避免,然而由于私权利难以形成可与公权力相对抗的聚合力。这就需要对公权力做出必要的限制达到保护私有财产权的目的。对征收和征用程序的规定,必然会增加私有财产权保护的砝码第三.对征收和征用要给予补偿。国家实施征收和征用的行为.体现着某种公共意志,代表着公共利益。但是,征收和征用的对象却往往与私人利益攸关,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不能毫无代价的剥夺私有财产.因此必须给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