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立法模式探析(2)
2016-10-01 01:04
导读:立法的成本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社会成本(社会为遵守法律规定而付出的成本)、政府成本(立法成本及执法成本)。通常,立法成本与执法成本可以度
立法的成本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社会成本(社会为遵守法律规定而付出的成本)、政府成本(立法成本及执法成本)。通常,立法成本与执法成本可以度量,而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社会成本往往无法计算,由此而使立法可能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或影响。但是目前,已有国家采用立法预算(regulatorybudget)对立法进行控制,立法机关只能在预算上限的范围内立法,不得超出预算规定的立法社会成本。在美国制定199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时,该法的年社会成本首先被确定为250亿美元,由此而使该法采用了许多创造性的规定,以满足预算的要求。在实施该法时,为确定每类产业所承受的社会成本上限,行政立法机关也相应的确定了不同产业的立法社会成本.立法的政府成本是立法将给政府机关所造成的成本。在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立法的政府成本分析可以保证政府集中资源于最为重要的领域,满足公众的期望。美国《灵活立法法》要求分析立法对基层地方政府成本的影响,而1981年的《政府成本评估法》要求国会评估重要立法对州和地方政府成本的影响。德国《联邦法律案注意要点》要求明确新立法可能对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造成的额外成本与开支.“徒法无以自行”,法律的实际效能是根植于社会经济生活当中的,如果某类法律被架空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根基之外,人们往往会规避这种法律,让其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所以,立法成本分析固然重要,但立法效益分析也必不可少。这方面最明显的领域是环境保护领域。传统的环保立法属于命令服从式,排污企业必须按规定的标准治污或达标,否则将受到处罚。与这种方式相对的立法方式则是经济诱因式,它并不强制要求排污企业采用特定的治污技术或达到特定的排污标准,而是对排污量收费,多排污,多付费,或者给企业一定的排污指标,企业可以有偿转让多余的指标,也可以从其他企业购买指标.传统的立法方式不但难以有效地制止环境污染,而且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经济诱因式的立法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行政机关立法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行政机关立法模式的主体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政府交给其的立法工作是其职责所在,理应尽职尽则,无可非议,其可以享受的福利待遇也仅有其工资和必要的补贴,表面看起来其立法成本肯定最低。但是立法工作是一项很慎重、很艰辛的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常此下去,不能很好的体现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不仅会创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有可能会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相对来说得不偿失,立法成本可能会大大增加。行政机关立法模式的主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由其起草的法律往往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执法,可见行政机关立法模式的执法成本较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