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维尼的历史与政治:从历史法学派形成机理角(2)
2017-04-16 01:04
导读:对民族精神的强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形成“民族文化主义”。这一概念借用了是卡尔。多伊奇的概念。他把民族分为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所谓文化民族
对民族精神的强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形成“民族文化主义”。这一概念借用了是卡尔。多伊奇的概念。他把民族分为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所谓文化民族是因文化整合、文化标识而显形、推崇文化的非军事扩张、非暴力的民族;政治民族即组成近代意义国家的民族。民族成了政治民族(state-nation)。[49]借用这一对范式,我将表明,在德国当时,这种文化民族主义会必然过渡到所谓的政治民族主义。
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产生
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是由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决定的,直接催生它的因素则是德国与法国的关系。
17到18世纪之交的德国与欧洲强国法国和英国相比,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很落后。英法逐渐走上了产业革命的道路,而德国还保留着农奴制。资产阶级的力量非常弱小。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德国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国内小邦林立、诸侯割据、战乱绵延、关卡林立、货币不一,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自由政制的建立。这是几乎每一本关于德国近代史的著作都会强调的内容。这里我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自16世纪开始,德国文化就受到法国文化很大的影响。虽然早在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就已创立了德意志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德语一直被看作是粗俗的语言,整个德意志通行的是法语。法国宫廷文化也逐渐成为欧洲贵族上流社会共同倾慕的典范。整个德意志不仅学习和使用法语,同时也倾羡和模仿优越的法国生活方式。就连腓特烈大帝也完全醉心于法国文化,而对德国文化嗤之以鼻。这对德国的知识分子而言,无疑是一种耻辱,会唤起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和精神的无家可归感。1794年,当赫尔德到达法国后,他看到了先进的法国的一切,内心涌起一种混杂着嫉妒、自卑、赞赏、愤恨以及与之对抗的民族自卑感的痛苦情感。[50]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但是,1806年,拿破仑结束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这对奉自己为罗马帝国正统传人的德意志人来说,不啻为一灭顶之灾:国家、民族存在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已经当然无存,昔日帝国的荣耀灰飞烟灭,供后人扼腕凭吊、追忆神往的成了历史遗迹,只能在断壁残垣、故纸旧迹中寻找,德国破碎了。与法国的战争中,德意志屡战屡败,国家权力也极其软弱苍白:“再没有什么比普鲁士在1795年开始的与法兰西的战争中更软弱、卑劣和卖国的了。1795年,普鲁士单独和法国订立了巴塞尔和约,在北部和南部德意志之间划了一道分界线。后来,耶拿、奥尔斯塔特和弗里德兰之败。”[51]对法战争唤醒了德意志人沉睡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随着法国的宣战,德意志民族精神逐渐高涨。
这种感情思想领域内的体现,就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拿破仑战争后,以费希特、洪堡等人批评了“文化的德意志从哪里开始,政治的德意志就从哪里结束”的思想,提出了从文化上统一德意志的主张。事实上,狂飙突进运动和浪漫主义就是“反对法国人、反对法国革命和反对革命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