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现代化与中国诉讼模式选择(4)
2017-08-18 02:02
导读:五、司法现代化与诉讼模式选择 1.英美法系的对抗式的诉讼模式。这种诉讼模式是指“双方当事者在一种高度制度化的辩论过程中通过证据和主张的正面对
五、司法现代化与诉讼模式选择
1.英美法系的对抗式的诉讼模式。这种诉讼模式是指“双方当事者在一种高度制度化的辩论过程中通过证据和主张的正面对决,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关于纠纷事实的信息,从而使处于中立和超然地位的审判者有可能据此作出为社会和当事者都接受的决定来解决该纠纷。”[24]其特殊的优点是:法官的超然和中立可以使摆脱具体的俗务,冷静地审理案件,由双方当事人进行正面的对质等,进行公正的裁判,而且为公正裁判提供良好的环境。
2.大陆法系的审问式诉讼模式。审问式的诉讼模式也称纠纷式的诉讼模式,是指“在审判过程中庭长不是以消极仲裁人的形式出现,而是主动对被告和证人进行讯问,指出证词矛盾的地方,征询鉴定人的意见,向双方或法庭成员展示有关文件和勘验报告。”[25]在大陆法系的各国已经对这种模式发生了处理重大的改革,例如德国出现了“当事者主导原则”,已经摆脱了绝对职权主义。这种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只有当事者才能够把争议的事项导入程序并判断法院是否必要对此作出决定;作为程序规范,法院自身不得考虑当事者双方都未提出的事实,且不得根据自己的判断主动收集或审查任何证据。”[26]这种诉讼模式的缺陷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积极法官与职权主义盛行;法官自由专断;律师作用有限等。其优点也是有的,例如发挥法官的积极作用等。
3.日本式混合诉讼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日本民事诉讼具有中等程度的对抗性,同时又适用于当事者主导原则的一种‘新型’对抗式制度。法官和当事者,或换言之他们的代理律师都发挥一种中等程度的积极能动性。日本民事诉讼制度可以说位于德国制度(积极能动法官和缺少对抗当事者)与美国制度(消极法官和对抗性当事者)之间。一个具有‘新的’对抗性色彩的实验正在与美国的所谓‘管理型法官’同时进行。”其实,日本的这种模式是一种折衷式的模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国的诉讼模式,比较类似于日本的模式,因为在《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前基本上是强职权主义的,特别是在这间法律实施后,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对抗性的趋势,在近期内中国又不可能完全摆脱职权主义的,只能在这种混合的环境下生存。也就是说,中国的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正在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而且这种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这种当事人主义的最突出优点就是法官的超然与中立,更利于公正地作出判决,更容易实现社会的正义目标,是一种现代化的确趋向。我们正视中国目前的诉讼模式的转换,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诉讼模式的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实现司法现代化的过程。
【注释】
[1]周汉华.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制改革[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65-66.
[2]杨国枢.现代化的心理适应[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8.24.
[3][13]章武生等.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M].法律出版社2000.6;20..
[4]集耀.司法现代化:法治化的必然要求[J].
法学1995(5).
[5]黎桦、叶榅平.司法现代化若干[J].与法律季刊2001(2).
[6]【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1.
[7][8]何家弘.司法公正论[J].中国法学1999(2).
[9]【法】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3.193.
[10]【美】勒斯克.美国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1997.7.
[11]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455-460.
[12]蒋集耀.司法现代化:法治化的必然要求[J].法学1995(5).
[14]蒋惠岭.司法制度的改革的目标[J].人民司法1995(1).
[15][23]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40;76-77.
[16]转自杨一平.司法正义论[M].法律出版社1999.148.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7]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6.
[18]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