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析(1)(2)
2015-12-02 01:07
导读:针对这一系列情况,现有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进行优化。因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是围绕IBM/PC系列机进行讲解的,基本原理没有大的调整
针对这一系列情况,现有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进行优化。因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是围绕IBM/PC系列机进行讲解的,基本原理没有大的调整和变化,因此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是选择教材的问题,根据笔者经验,一般来讲正规出版社的理论教材都还可以,因此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就主要着眼在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组织方式。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以下探讨。
3.1实验内容的改革
微机接口实验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接口芯片的学习和应用,各种芯片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分开来讲解,其实在具体的应用上这些芯片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在实验中应该集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掌握这些芯片在计算机中的主要功用。比如:接口芯片8255是并行传输接口芯片,三个端口的每个引脚都可以独立地产生一个有用信号;而芯片8253是定时器/计数器,可定时产生一个信号,而这个信号和8255A的PB口协作可以作为扬声器的控制信号。所以在实验时,应该把8255A和8253A这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实验时间是4个学时,在内容上,可以先熟悉8255的性能,然后熟悉8253的性能,最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实验,真正掌握计算机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两种芯片互相联系,有助于对芯片更深入地了解,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芯片8259和8253A结合在一起。这样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后,老师就必须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际上,这门课程的创新设计内容很多,比如:工业控制,智能仪器仪表,超市收银机,公共汽车报站系统,电子考勤机,门铃报警电话,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交通收费系统,家电领域的智能控制芯片等等。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实用也不太复杂的产品作为事例,如足球场上的计时器、记分器等等,给学生由浅入深地讲解,鼓励学生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硬、软件基础知识,就能开发出同样的产品,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求知欲。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对于这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一般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3.1.1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
主要是让学生从理论角度转变到硬件角度认识真正的硬件芯片外观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汇编语言在接口芯片编程控制中的上机过程。基本依照实验讲义的指导去做,这算是本课程学习的入门阶段。学生这时刚刚接触到具体的硬件芯片,对于很多引脚的定义不能从硬件接线的角度去理解,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完全依照实验讲义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程序调试、汇编、连接、装入、运行,观察输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一层次的实验目的主要是熟悉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对接口芯片各个引脚信号的实际接线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体会,逐步提高做实验的兴趣,通过实验,学生对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实验的初级阶段,力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1.2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芯片系统工作的认识。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对芯片的硬件接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能力自己做一些修改和设计,并且对做实验有了一定的兴趣,在讲义给出的基本接线原理的基础上,自己深入一步,做一些局部的改动,这时实验的成功对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鼓励,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CPU利用8255A与打印机相连完成并行打印和打印机并行接口的学习是分成不同章节介绍的,弄得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到底CPU用的是哪一种并行打印接口,而且打印接口标准和8255A到底有什么关系?因此笔者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分开讲清楚各自的工作原理,以及编程控制等基本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CPU执行指令所产生的信号如何控制并行打印的输出过程。之后,在实验中,笔者让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利用8255A的A口工作在方式0与微型打印机相连,将内存缓冲区BUFF中的字符打印输出。试完成相应的软硬件设计。由于学生已经清楚知道了各自的工作原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设计好硬件连线图,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