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道德自我 伦理自然主义 道德理性主(2)
2013-05-31 01:08
导读:二、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性主义机理 当代新儒家梁漱溟、冯友兰等人对儒学总结为,与向外作用于物并战胜自然的科学理智或知识理性相对应,向内保
二、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性主义机理
当代新儒家梁漱溟、冯友兰等人对儒学总结为,与向外作用于物并战胜自然的科学理智或知识理性相对应,向内保持良知,完善自身的道德或人文理性是人类特质的理智和觉解精神的重要表现。传统伦理思想中以理性节制感性欲望、格物致知的道德理性主义,是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机理。
(一)道德理智和格物致知的修养论。道德和德性表现为具有“是非之心”的知识、理智和明智,对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性把握和恰当运用是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儒家重视“知”和“智”在道德修养、道德实践中的作用,“知”能帮助认识自己和他人,“知己者,智之端也,可以推以知人也”(《王文公文集》卷二十六),“自明然后能明人”(《陆九渊集·语录上》),“事之至难,莫若知人;事之至大,亦莫若知人”(《陆九渊集》卷十八)。德性之知能使道德主体有效地区分善恶是非,做到抑恶扬善、择善而行,是道德实践的前提条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智也者,言乎其不蔽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知明然后能择”(《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理性之“智”使人们在道德选择中从容中道,使道德实践获得持久动力和目标,“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智”实现着仁、义、礼等德性的自觉把握和恰切圆满,“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刘邵等人认为,“智者,德之帅也。”“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人物志·八观》)。“德义之所成者,智也”(王符《潜夫论·赞学》)。道德理性体现并来源于后天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经验和克服情欲冲动的主观意志努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苟子·劝学》),“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苟子·性恶》),“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大学章句·补格物传》)“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非谓取之彼而归诸此也”(《朱子全书》卷三)。理性体现在个体心志能在博杂纷扰的现实生活中自我裁决,“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苟子·解蔽》)。通过理性求知和志意的作用,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苟子·劝学》),以格物穷理、敬义涵养的修养过程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实践能力以及个体人格,体现了道德主体性的理性主义特征。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二)以义制利、以理节欲的道德理性观。现实生活中人呈现着自然欲望、自利追求方面的事实,人欲不可灭却,具有自然性、必然性、当然性,出乎于天(然),内在于人性当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荀子·正名》),“夫人之有欲,固出于天,盖有必然而不容已,且有当然而不可易者”,“夫性必有欲,非人也,天也。既日天矣,其可去乎?”(罗钦顺《困知记》)苟子认为:“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苟子·性恶》)在纷纭复杂、生生不已的欲望追求中,顺从自然本性而放任发展,必然会产生争夺、残害等恶行,“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同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人生睿智理性之处在能自我克制、化性起伪和循善求理,自觉“矫饰人之情性”使之合乎正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苟子·王制》)。本于人伦道德而以义制利、以礼矫情、以理节欲、克制谦让,使人类达到群居合一、多力胜物,“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人们的理智能力在于克制私欲以彰明天理,回复心之全德。天理不是先在的,也不是独立自在的,它存在于人欲之中,依托于并通过人欲展示自身,而人欲的合理满足正是天理的内在要求。“盖天理皆从人欲中见,人欲正当处,即是理,无欲又何理乎?”(《陈碓集·别集》卷五《与刘伯绳书》)“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陈碓集·别集》卷五《无欲作圣篇》)“天下必无舍生养之道而得存者,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尔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为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礼虽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在欲求享用中互相谦让和自我节制,以理性节制感性或物质欲望,做到“以义制利”、“顺理而行”是人理性修养的崇高表现。道德理性主义具有精神保证和砥砺作用,是道德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和实现机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统一的道德自我行为实践
道德自我把握和沟通世界的存在方式,既表现为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也体现为个体意志自由的实践理性,通过身体力行、躬身实践,以实际行动成就自我的实在价值,并不断提高修养境界。道德自我能主动将高尚的道德意识外化为行动和在行为中自觉体现善性良知,成就和展现自身道德本性,实践伦理自然主义和道德理性的统一。在自然方面,表现为善性良知的伦理冲动,“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宋明理学从性善出发认为,仁义善性的持守和流露在于个体行为能达到“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矣”(周敦颐《通书·诚下》),“穷理既明,则理之所在,动必由之”(《朱文公文集》卷四《答程允夫》)。道德践履是人性本善、本诚的内在要求,王阳明认为,良知向外发动、显露出来就是行,包括意念、感情和动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答顾东桥书》)。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知天理者,善动以化物”(《读鉴通论》卷二)。德性实践能时时防私欲于未萌之先而达到“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的纯然境界。传统伦理在肯定知行一致基础上,更重视实践中个体道德自我善性和良知德性的增进与磨砺,苟子提出,“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苟子·儒效》)。朱熹强调,“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儒学肯定道德之知、之情与道德行为,还强调行重于知,认为行动是善性和良知的彰显以及检验真知、意诚的尺度,“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朱子文集》卷五四《答郭希吕》),“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卷一四)。南宋张拭认为:“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论语解·序》)王夫之在“习成而性与成”基础上,强调“行而后知有道”(《思问录内篇》),“力行而后知之真也”(《四书训义》卷十三),“知之尽,实践之而已矣”(《张子正蒙注》卷四)。颜元认为“习行”是明道、“性与习成”的根本途径,“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工夫”(《颜习斋先生言行录》)。通过实践功用不断增进内在良善本性和德性内在价值,是道德自我涵濡性情、致知益善的价值追求和理性主义实现途径。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思想,以伦理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确证道德自我的性善、良知的价值基源以及仁爱、忠恕的价值推展力量;以理性主义强调后天的致知进学、以义制利和以理节欲;通过道德实践的外在价值、修养和人格境界的内在精神保证,建构和阐明了严整、完备的个体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脉路和途径,具有坚实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明证性,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