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忠怒”之道 教育伦理 基本前提(2)
2013-06-13 01:23
导读:作为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要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虽然抱有的教育目标各异,但是在国家或社会教育目的的协调、导引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
作为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要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虽然抱有的教育目标各异,但是在国家或社会教育目的的协调、导引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目标方面是能够达成一致的,即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益于社会并获得健康发展的人,同时教育者也在其中获得了不断的提高。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应该致力于使教育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接受教育是让人感到愉快的事,为此,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现代社会(电视、电脑、因特网、动画片等)来创造一种适合受教育者的恰当的教育环境。由于这种教育情境的存在,因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便具有了存在的依据。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忠恕”之道在教育领域中能够推行,并成为不同个体进行教育交往的基本伦理前提,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最起码的尊严、价值和权利,而且人的学习、生活、需要等各方面都具有根本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我们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
哲学家、
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中得到验证。这种相似性的存在,使得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体,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对其他个体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地实施立人、达人之道。最终保证教育活动的和谐与开放,从而远离隔离、排斥等不公正的教育现象。
在现实合理性上。二忠恕”之道虽然能够成为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但是在遵行的过程中,有时以己之心未必能推知他人之心,而己之所不欲未必就是他人之所不欲,己之欲立、欲达也未必就是他人之欲立、欲达;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人可能会以“忠恕”的原则来强求他人与自己的一致性,从而导致交往中的“霸权”倾向,即认为别人只有像他那样进行思维及活动时,其结论与行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就会偏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协同努力、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轨道,而表现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作为主体存在的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的需求,而采取压抑学生个性的教育方式。如此做,在当今社会中,不仅会给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障碍,还会给受教育者精神造成损害。为了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强调“敬则心存而不放.恕则不蔽于私”。这就是说.在推己及人的时候,不能为自己的私欲、私心所蔽,而要以诚敬的心情,按道德原则办事。这种补偏救弊的原则,重点在于“不放”与“不蔽于私”,这种补救的办法仅仅局限在一己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自我中心的嫌疑。那么,将如何避免遵行“忠恕”之道可能出现的危险呢?我们认为新制度
教育学主张的“最小价值介入”应当是很理想的选择。这种最小价值介人立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最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单一价值标准,每个人都是利益追求者,都是自己利益的最终裁决者,要尊重这样一种价值事实以及基于这样一种价值事实的社会事实,只有在确信别的价值选择更能增加选择者合法收益的情况下才能对原有的价值立场进行有限评判,也只有在彼此能平等互动的前提下才能通过价值对话而进行某种程度的价值劝导和重构。”我们只有在尊重价值的多元化倾向,并以对话、商谈等方式而不是以训导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才能避免遵行“忠恕”之道所带来的可能危险。通过对话、商谈,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取得主体间一致,从而赋予教育事件以共同意义。只有主体间一致才能够使教育者和全体受教育者都处于教育生活中,不至于让学习经验多一点的教育者和少数受教育者留在教育生活中,而其他人则游离于教育生活之外。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是无法通过理性来证明的,因此我们不可能找到最完美的教育的伦理前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找到在各个时期及不同文化中都存在的共性的东西,而这种共性的东西就可能是我们所能作的合理的选择。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合理的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