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 《六韬·文韬》)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 (《管子·主明》)
故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诗》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荀子·解蔽》) ;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韩非子·法第》)
(2) 叶秀山:《论“事物”与“自己”》,见《场与有——中外的比较与融通》(五),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年。引文分别见该书第16页,第17页。
(3) 参见周桂钿:《试论“君道”中的修身与听谏》,《福建论坛》2001年第1期。
(4)在当代文艺学和学中,也经常提到这句话。在google等搜索引擎中可以搜索到相关内容。
(5) 把这句诗解释为“神明听到此事,会赐给你和平的幸福”(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四五五页。)比较牵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神,慎也。慎,诚也。’神之,即慎之也。听之,谓能听从是言也。”也不太符合原诗的意蕴,诗中的“听”是倾听而不是听从,这是可以肯定的。也可以解释为,“神明去听这些声音,既和谐又平实”,只不过,“神明”无须外求,就在自身。“终”在《诗经》中也屡次出现,《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小雅·正月》:“终其永怀,又窘阴雨”。王引之《经传释词》:“‘终’与‘既’同义,故或上言‘终’下言‘且’,或上言‘终’下言‘又’”。《商颂·那》:“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6)朱熹《孟子集注》对“金声玉振”的解释颇为详备:“此言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声,宣也,如声罪致讨之声。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而不泄之振。始,始之也。终,终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盖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金始震而玉终诎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宣以始之,收以终之。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金声玉振,始终条理,疑古乐经之言。故倪宽云‘惟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亦此意也。”
(7)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