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是朱狄先生的意见。他认为,“整个20世纪(3)
2013-07-16 01:12
导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除了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杜威都对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哲学、美学做出过长期的梳理与阐释工作(注:1919年12月杜威曾在 北京大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除了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杜威都对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哲学、美学做出过长期的梳理与阐释工作(注:1919年12月杜威曾在
北京大学作过一系列“思维类型”的讲演,是他第一次较系统地对古希腊哲学的梳理,其内容收入John Dewey:Types of Thinking including A Survey of Greek Philosophy,
New York,1984.),而他们的主张和那一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般看法也有种奇怪的吻合,都认为美和艺术属于所有的生活类型。那为什么后来会发生变化呢?正如前面说到的那样,美和生活、进而和艺术的第一次分离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其实,柏拉图的“理式”及“美”,不过是对普通生活各种实践类型中规律性形式的概括,也就是艺术当中的和谐、对称因素。由于形而上的冲动,他把这种由艺术实践当中出来的特点当作了最高实在,当作了美,然后反过来又说美与普通生活实践无关,生活中的各种“工匠”不过像可怜的西西弗斯一样,永远也不会企及最高的实在。于是,美与生活的关系就仿佛一个发迹后的不肖儿子面对着母亲,瞪着两眼不认娘。
杜威抓往了柏拉图的这个痛处,并且直言指出:“这种数典忘祖之事,只有当它反过来否认自己的祖宗的时候,才是可以责备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的对象中,从希腊文化的仪式、祭祀和圆满终结的对象中曾经借用过,而且也曾经把所借用的东西理想化而成为新的艺术对象,这是应该感谢的事情。但在他们已经借贷之后,他们却把他们的模型和规范所由派生的东西弃如敝履,这就不是怎么值得敬佩的事情了。”(注:杜威:《经验与自然》,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89页。)如此看来,本世纪西方美学所做的工作又是在“反祖归宗”,重新把美的尊严还给生活。当然,这种走向决不是简单的回归,决没有把数千年的分工历史当作虚无,相反,这一走向试图寻找着一种新的社会联合,因而美在生活中呈现出来的样子必然会不同于纯真的“人类童年”时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上面的论述说明,美在生活中呈现不单是理论上的推论,同时它也有着历史事实的根据,并最终使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体走向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
几点说明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地分析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体走向,由于篇幅的关系,没有做具体、细致的展开,下面将就与之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做一下补充说明。
首先,本文只是论述了走向生活的美学这个命题之所以成立的两点依据,并且主要是在与西方古典美学的比较中进行的,我们没有反过来用这个结论来——印证本世纪西方美学各种流派的理论。
其次,我们的结论并不想概括20世纪所有西方美学门派的观点,比如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派的美学主张。因为在严格的意义上,它们仍属于西方古典实在论的回光倒影,换言之,它们仍是想在生活的某个角落或环节上找到一个类似“性欲”或“结构”之类的实在来,来归拢作为现象的生活,结果在世纪初显赫一时后,它们不是改换门庭,就是被各种后现代思潮及相应的美学主张所取代,因而它们并没有代表西方美学在本世纪的主体走向。
第三,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三位重要的思想家的美学观之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西方世界、并在今天仍在发展着的各种后现代思潮基本上可被看作是本文命题的多样表现,比如解构主义美学、阐释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等,它们提出的“反中心”、“边缘化”、“填平鸿沟”等口号,均是对古典实在论的反叛,并程度不同地表现出对动荡、偶然、零散的普通大众生活的偏爱。
第四,即便是体现出了走向生活的主体走向,但各种美学流派所体现的方式、内容也是十分复杂的,有的甚至是不自觉的、偏激的,富于建设性的理论不多,更多的是众语喧哗。这说明,美学的这一走向目前并不具备理论的完善性,此工作的完成尚有待时日。
我们的说明只是一种希望的表述,希望在世纪之交,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尽可能对上一世纪的美学思想足迹作一番检点。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