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以人民为本位”是毛(4)
2013-08-11 01:12
导读:首先,他对读者作了学的、学的分析。他把读者分为两个读者群,一个是暂时还只能接受“下里巴人”的工农兵读者群,一个是喜欢“阳春白雪”的少数人
首先,他对读者作了学的、学的分析。他把读者分为两个读者群,一个是暂时还只能接受“下里巴人”的工农兵读者群,一个是喜欢“阳春白雪”的少数人的读者群。这种对读者类型的分析,我认为是期待视野观念的理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读者类型的分析,所谓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就只能是一笔糊涂账,无法界说清楚。对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姚斯的“期待视野”的理论,西方有的学者就提出质疑,他们说严格讲姚斯缺乏一个关于读者类型的定义:读者在
社会学里处于什么位置?读者的文学基础知识如何?姚斯都没有谈到。既然要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研究,没有接受者的具体情况怎么行?[9]而这一点,毛泽东早在《讲话》中就注意到了,并根据当时中国的情况作了具体的深刻的分析。
其次,他把读者的期待视野看成是一个由低向高的运动过程,从动态发展申辩证地来认识期待视野:工农兵群众现在的接受水平还是“下里巴人”,还需“雪中送炭”,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群众的文化水平、审美能力也正在提高,所以,作家、艺术家拿出来的东西要适应群众期待视野的变化,不能老是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也需要搞提高的东西。
再次,他提出了作家、艺术家对工农兵的期待视野既要适应(服务)又要加以提高的科学态度。既要重视普及,适应工农兵读者的水平,又不要总是适应,而要在做群众的学生的同时做群众的先生,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期待视野,做到把“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结合起来,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理论,完全是毛泽东根据当时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对文艺工作的一种具体规定,人们以为时过境迁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