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如此一来,要想认识、把握作为虚体存在的“美”,便应该随着它的持续异延流变、交错互渗而相应作出调整,改变观察角度,选用各种流派、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此类推,当代“意志说”、“内模仿说”、“距离说”、“直觉表现说”、“移情说”等虽然是里程碑式的理论,但所看到的却也往往只是“美”在具体时空、特定境域中的凝结,所揭示、阐述的也常常是“美”的一个特性或某个侧面,于是这些理论在微观上、具体境域内是独到的、正确的以及非常精妙深邃的,然而以普遍联系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论高度观之,就可能发现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又陷入了死板、僵化的泥沼之中。所以就需要以一种富有“包含融通性”的理论品质的美学视界去看待“美”,研究“美”缘发的境域性,把各家学说的独到之处、先进认识融会贯通起来,以审慎的学术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内,运用多种理论观点去辨识、审视缘发于特定情境中的“美”。
; 对此,张法先生就曾在其著作《美学导论》中着重提出,要建立今天的美学体系,十分关键的一点是能“既有意识,又有时代意识和开放意识”[6] (P19)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美学发展的趋势。以此度之,江业国教授的“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美论所具有的“包含融通性”,就较为完满地应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 (二)动态应对力
; 除了前面所述的理论品质,“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 美论还蕴藉着对主体情感精神价值追求的本体论意义和未来学意义的深切思考,努力把具体的、此在的美的境域性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一面,跟审美中因主客体互联互动而引发的美的动态开放性贯通起来,这就使这一美论不但具有着“包含融通性”,并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且还获得了“动态应对力”.; 由于“美”具有的流变性和境域性等特性,不同的模式、状况、受众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及心境等,都会影响“美”的生成。所以没有主体和客体在活动中的相互协调,“美”就难以在特定的精神价值关系里缘发、喷薄出来,于是为了真正透彻解“美”、认识“美”,就必须动态地去应对、把握“美” 的生成及其本质规律。
; 譬如对于相貌美,在同一时代里,乡下人就认为美女的必要条件包括“红润的面色”、“体格强壮”和“长的结实”等,而“上流社会”则将之归于“苍白的面色”、“忧郁的征状”和“纤手细足”等[7](P6) 。又比如维特根斯坦曾提到,“一张脸的美,跟一把椅子的美、一朵花的美或是一本书的装帧的美是各不相同的”[8]( P95),即在这里同是运用“美”这一个词,但在不同的场合其所蕴涵的意义,彼此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的。
; 于是许多研究者就从这一基点出发,提出“美”的概念是破碎而凌乱的,不但不能于现实状态中实证,而且在推理上也是疑窦重重。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就随之转入了分析研究,以对语言属性及概念范畴的深度结构剖析,比如把“美是什么”的句式与“氦是什么”的句式加以规较,得出结论:美的本质是一个伪问题,“美”作为词语的运用只具有“家族相似性”。
; 其实这便是没有用动态的、绵延的视界去观察、审视问题的一种表现。对此,江业国教授在他这篇论文里,就特别从本体论和未来学意义上去加以阐论,指出“美”这种“‘本源’与‘未来’、‘有限’与‘无限’、‘具象’与‘空灵’相统一的‘存在’”,具有着“动态的开放性”,“它的意蕴都是动态生成的;随着主客体互联互动关系的变化,随着时空的变换,美的周延性就会产生,甚至让人捉摸不定,感到妙不可言”。[3]如此说来,假若能从处于主客互联互动那特定的精神价值关系之中去看待“美”,就不会被特定境域里主客当下情状的表象所迷惑。因为主客互联互动所构成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是“美”缘发所仰赖的土壤,而主客互联互动过程是不断流动、异延着的,这当然会使得特定境域中的“美”呈现出动态性、开放性,由于主客中某个动因的转化而出现差异。所谓用以证明“美的本质是一个伪问题”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实际上正是美的缘发构成中境域性的具体表现而已,并不表明美是不存在的、是一种语义所指的迷失。
结 语
; 综合观之,“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说以主客互联互动为基点对“美”的本质及构成的论述及解说,对于当下对“美是什么”的探讨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和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只有把单纯从主体或者客体中寻找“美”的静态、孤立、片面的思维模式,扭转为着重研究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联互动所构成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才真正能够深入分析和探索“美”缘发的深层结构,以及潜在的丰富复杂内涵。
; 此外,这篇论作中所展现出来的对各种理论的融通要求,还有以动态视界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对于美学研究,而且对于其它各种领域的研究,也是具有重要的提示和启发意义的。
;
; 【参考文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