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对趣的滥用现(2)
2013-09-16 01:13
导读:我们还是先从沈德潜所列举的杜诗的例子入手吧。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二句所言的焦点实际上落在了“无私”二字之上,即大自然的无限 宽广
我们还是先从沈德潜所列举的杜诗的例子入手吧。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二句所言的焦点实际上落在了“无私”二字之上,即大自然的无限 宽广的怀抱。而这样的一个关于宽宏、无私的道理本来很简单,也很平实,直接讲来,肯定会让人如诵八股,倍感乏味。然而,在杜诗中,这样一个简单而乏味的道理却如“花中蜜,水中盐,体匿性存”(钱钟书《谈艺录》)于江山花柳的 形象之中。江山花柳以其柔情似水的胸怀迎接着欣赏的人们,而人们也同样如醉如痴地深爱着大自然。这样,诗人就将大自然的无私精神溶入到了如此情深意切的言语之中了,从而使道理不再是简单、枯燥的道理了,而是韵味无穷的理趣。如此看来,所谓理趣并不是与情感相敌对的纯道理,恰恰相反,它是情感因素积极渗入的产物,“是有情韵、有兴味的理语,是有形象、有浓烈感情和余味无穷的理语” [6]。
既然弄清了理趣的本质,弄清了情与理之间的关联,我们就应该辨证统一地去促成二者的融合。古往今来,人们 都是把人与景的融合(“情中有境,境中有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放到焦点的位置加以突出强调,甚至还将情与境并举,提出“能言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然而,平心而论,理与情所形成的理趣又何尝不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呢?综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将情与理统一而形成的儒家理趣、释家理趣和道家理趣之中,能堪称典范的恐怕当数释家中国化了的禅理诗了。禅理诗中所蕴涵的理趣有着与其他哲理诗所不同的独特的趣味。因为它不是直陈禅家理论,而是在诗中所描绘的意象中表现出禅学的精神。例如,禅学主张静坐专念,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而王维在其名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及《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罗列了“桂花”、“山鸟”、“空山”、“深林”等一系列意象,然而让我们体会更深的却是这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悠闲寂静的境界以及原本太一、归于空寂的禅理趣味。这与禅宗所倡导的禅理精神是一致的,与诗人乃至读者心中的淡泊情怀也是一致的。故而,清代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时,在“其《序》中称王维‘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世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颇得王维禅诗之堂奥。”[7]此种理趣就是情与理在作为 在作为意象的景中的“体匿性存”,当属理趣的最高审美境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之,“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审美范畴,应该回到它所固有的本真意义层面上的审美趣味上去,并结合现代社会而进行审美原生态的进化,而非现代意义的“异化”。惟有如此,才能清扫时弊,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饱含审美意味的健康的趣味观。诚然,本文并没有提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意义明晰的现代性趣味观,但对“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的原生态的解析,又未免不会让人们得到某些启发,至少希望能够给那些沉浸于现代庸俗趣味观的人们的心灵以洗涤,还趣、情趣以及理趣一片明净的天空。这既是还趣味的清白,也是换审美本身的高雅性和纯洁性。
【注释】:
[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5页.
[2] 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47页.
[3] 成复旺.《中国古典美学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见1995年版.
[4]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5]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6] 张葆全、周满江.《历代诗话选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5页.
[7] 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