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当人们流连于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之中,当你观(4)
2013-09-17 01:00
导读: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五星红旗被定为我国国旗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一个国家要求有一面国旗,必要性条件之一为国旗选定的必
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五星红旗被定为我国国旗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一个国家要求有一面国旗,必要性条件之一为国旗选定的必然性。选国旗是国家大事,不可儿戏,不是绘画,可以随心所欲,更要避免与其他国家国旗雷同,必然性条件之二是国旗选定标准的明确性。如要求简洁,易识别,有创意,可以根据一定的形状结构关系赋予一定的内涵,这种内涵能体现民族的一大特点则优,日本的太阳旗就是很好的说明。红旗是中国革命早期的旗帜,有革命的传统;联系历史,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想到一大四小五颗星及它们的位置关系可以象征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全国各阶层人民齐头并进。整个画面简洁,易识别,有新意,有内涵,很符合国旗的条件,在特定的场合用特定的衡量标准,这就是五星红旗比其他图案美的原因。其实,一个图案本身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当人们见到整一,对称,平衡,比例,节奏及多样统一的事物或图形之时,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美不可言,就是因为人类有追求进步、完美、协调、公平、公正、恰适宜等品质倾向。人们在美的认识上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事物的真、善凌驾在形式(外表)美之上,即一事物要美,首先要求它是一种真、善,这种倾向也是从人类自身的立场出发的,人类习惯于从自身的立场看问题。一朵艳丽夺目的带刺玫瑰,人们会认为它美的不容侵犯(人们讨厌轻浮);一朵带剧毒的玫瑰呢?人们就会认为它美的让人厌恶,表里不一(人们惧怕伤害)。见到一个标新立异的图案,人们就喜欢从其色、线、形、音等方面联想自身的一些事件或特征,由联想认定图案美与不美。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字形会徽,其整个构建很有创意,五个相连而又不规则的圈,人们认为它是五大洲的友好与团结;其形状又像打太极拳的中国人,于是人们又认为它可表达中国人有爱好运动的传统,诸如此类的象征意义都是人们根据图案的结构发生的自由联想,它的美完全是人类给予的,是主观的产物。然而,国旗选定也有偶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然性。据资料记载,五星红旗被定为我国旗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其原图案还包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徽——镰刀和铁锤,后经过大家共同磋商去除了。在其间有人曾提议在国旗上绘出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的象征,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原因很简单,它会破坏整个画面的简洁性与完整性,国家有被割裂的感觉。国旗选定的偶然性就表现在人思考满足国旗必然性条件的主观性,不同的决策者选出国旗图案就可能不一样。
当五星红旗被定为我国国旗以后,它就代表中国,代表独立、自由、幸福和伟大的国家,就我们国家的公民而言,它很美,对他国公民就不见得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赋予它的深意,只适用于炎黄的子孙。很显然,国旗美带有性。既然它有一个影响的范围,那国旗美还带有民族性,区域性。甚至一个国家的国旗图案可以修改,赋予它的内涵也可以改变,所以国旗的美还带有时代性和相对性。如此看来,国旗的美,不管是代表的美还是其形式美,都是主观的了。
让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位名叫乔德的西方家,为了说明美不是主观的,提供了一个“使人信服的论证”: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像将依然如故,“无庸质疑的事实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将认为即使无人静观的《西斯廷圣母》像的存在也要比无人静观的臭水沟要好。”就这个例子而言,确实有一点让人难于辩驳,但让我把这个例子类比到国旗上,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现有一个野蛮、侵略成性的国家(民族),它的臣民都以生在这个国家而自豪,因为这个国家强大,战无不胜,能征服、奴役其他民族,从其他民族掠取丰富的财富,过着富有、奢侈的寄生生活。可想而知,当这个国家的国旗飘扬之时,他们是引以为荣,以之为美。相反,其他民族则痛恨不已。突然这个国家遭了灭顶之灾,全国民众无一生还,当他们的国旗还在飘扬之时,已经无人去欣赏那面国旗的美了。按乔德的推理,他们的国旗还是要比臭水沟要美。无庸质疑的事实是这样的结论让人难于接受,当其他族人见到臭水沟时,最多捂着鼻子走开,而见到那面充满邪恶、肮脏、野蛮与仇恨的旗子之时,更有可能把它撕碎扔进臭水沟,谁愿意还让它在那儿飘扬,更不要说去欣赏它的美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同理,乔德所举的“使人信服的论证”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一面国旗的共识已消失,那它的美就不存在了。当全人类已经灭亡,《西斯廷圣母》像的文化共识也随之消亡,它的美当然也就不存在了。除非还有其它生物能懂得并欣赏它,否则,它只能静静的呆在它原来的地方,它的存在的状态是一个样,而臭水沟存在的状态是另外一个样,没有什么懂得他们谁更美,也不会有什么拿它与臭水沟作比较。而《西斯廷圣母》像与国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的文化共识的内容不同吧,一个涉及民族利益,范围狭窄,部分人接受它的美;一个内容更广阔,易被多数人接受。
由于写的比较凌乱,下面是我对自己观点的归纳。
美的主要理论依据:客观事物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它形状的美丑完全是人类依据自身立场的一种看法。
美的前提:美是主观的。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
由定义得出的推论:
1、个人经验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识之中。
2、美的规律是美的文化共识。
3、衡量美的标准也是美的文化共识。
4、美与美的文化共识共存亡。
5、美没有对与错之分。
从人类对美的经验认识上看美的定义的合理性:
1、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与美的主观论相统一,二者不发生冲突。
2、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不脱离人论美,充分体现人在美的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
3、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还道出了人与动物在美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4、由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推论出的美的特性与人类在美的认识上是相吻合的。
5、从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可以看出真、善、美的统一的必然性。
理论框架:
五、 关于美的几个难以琢磨的问题
(一) 美学的研究对象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这个问题很有争议,在西方,总的来说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应该研究美;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的一般规律,应该研究艺术。我认为不管艺术家的手笔多么精湛,创造一幅好的作品都需要艺术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巧妙的构思。况且
研究生活中的美并不排斥艺术的美,所以美学应该研究美,而且是研究美的文化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