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解放就是要自由地进入“无目的”状(3)

2013-09-18 01:27
导读:; 当然,强调“能力的培养”并非就反对“知识的传承”,其实,“学习”对于审美能力的形成也很重要。知识的广博积累往往能为能力飞跃式的提升提供

; 当然,强调“能力的培养”并非就反对“知识的传承”,其实,“学习”对于审美能力的形成也很重要。知识的广博积累往往能为能力飞跃式的提升提供舞台与契机,知识的量变有时能导致能力的突变。

; “美育”本身除了是一种教育,还应是一种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和审美实践,审美能力的提升才获得了试验的平台,才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虽然面对许多审美对象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无动于衷”,但只要我们敢于进行审美实践,化被动为主动;越是“无动于衷”的时候,越要去问个为什么,越要去寻思,越想去破译。那么,日积月累的审美实践会让第一反应的“无动于衷”变成第二反应的“心动神迷”,彼时的“无动于衷”会变成此时的“自由自觉”。因为在这种主动的审美实践中,个体“有限的审美能力”在茁壮成长,由破土的苗芽向着参天大树的方向生长。

; 以上所论的“减负”主要是基于个体层面上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从层面上来讲,“减负”最终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 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文明还不够进步的情况下。负重而行的人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做到“减负”和一定程度上的“解负”,但还不能达到“无负之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依然沉重如山。事实上,在减负之余,人依然负重,但重量已轻,在比较轻松快适的状态中,审美事实出现的频率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大增,感应的机会与强度也大增。而且随着“愿意审美”与“能够审美”的日渐融合,既“愿意审美”又“能够审美”的人群在扩大,审美的领域也在拓宽。许多人从欲望之海中游到了一个临近大陆的小岛上,正享受着美丽的阳光和旖旎的风光;许多人已忘却了负面情感,正在热火朝天地生活,似乎每一天都涌动着诗意;许多人已不再叹息“借我一双慧眼吧”,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拥有慧心和慧眼,而且这颗慧心和着美的节拍在舞动,这双慧眼如灯盏,照亮了曾被遮蔽的美的花园。

; 无负之境的审美解放

; “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在于其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关键在于能否以人的方式,即‘审美’的方式进行活动,人的活动,只有在‘审美’的维度上才会获得根据。只有在‘审美’的维度上进行,才是真正属于人的活动,并且只有从‘审美’的维度出发,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11]

; 审美解放说到底就是挣脱审美沉重,把本应属人的“审美”自由还给人,使人的活动实现其本体性意义。

; “减负”的目的首先指向于个体的审美解放,指向于个别审美事实的实现,最终指向于普遍意义下的审美自由与解放。只有大量个体和个别事实的解放,普遍的解放才成为可能。

; 但是,从“减负”到“无负”,从“负重而行”到“诗意栖居”,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的决定性条件是什么呢?这便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

; 人的自由是随着进步而推进的过程,审美解放是人之自由的重要内容,因而审美解放的实现也是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1857—1858年学手稿》中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阶段[12] 。由此可以窥见:人的重负的终极根源实际上是源于前两种社会形态下生产力的不够发达,源于物的压迫下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源于物的必然性规律的束缚。从审美沉重走向审美解放,从负重而行到诗意栖居,唯有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条件下摆脱了物的必然性束缚,摆脱了人对物的依赖性之后才能实现。

; “无负”并不意味着人不再有欲望、负面情感和能力缺陷,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文明极大进步的条件下,这些曾经束缚个体审美,造成审美沉重的因素不再具备成为负担的可能性。因为此时人类已找回了自身,已超越了物的囿限,人与物的异己对立已走向了和谐统一,人类真正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自觉”意义上的按照美的规律的诗意建造。

; 马克思为我们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种审美获得真正解放的“无负之境”。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普遍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根源于生产力不发达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已经消亡,阶级阶层式社会已变成“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可以自由地享受和体验到本应属人的一切审美愉快。诗意和已消融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劳动之中,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自由劳动中与美对话,体验到审美的“无目的”性带给人类的解放与自由:“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3]

; 在“无负之境”里,人们的审美心境普遍被激活,审美能力普遍得到全面发展,处处都是“愿意审美”并且“能够审美”的人,处处都有可供我们静观默察的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与人类活动已经趋同和融合。审美也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美感体验的丰富性、深刻性、持久性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时代,个别审美事实与普遍审美活动的“无目的”、超功利已真正得以实现,负重而行的人终于卸下了重负,挣脱了镣铐,穿越并且超越了压抑人类亿万斯年的审美沉重。人类不再负重,自由自觉地在美丽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

参考文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王杰.[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1.36
[2][3]马克思恩格斯论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0
[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8
[5][6][7]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85
[8]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9
[9][10]江业国.前审美解放问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3):34
[11]王国有. 生存论及其审美观照[J].社会科学战线,2003,(3):2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4
[13]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19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摘 要] 适应大众生活的不断艺术化和审美化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