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量子效应 整合 可能域 选择 关系实(2)
2013-10-10 02:17
导读:经得起时间检验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归纳有以下几点:(1)从支配人的行为,情感的外在力量出发寻求所谓看不见的手
经得起时间检验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归纳有以下几点:(1)从支配人的行为,情感的外在力量出发寻求所谓看不见的手来研究社会动力机制;(2)从人的心理内在秩序或说人性必然(可参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研究社会必然走向;(3)从微观机制(商品生产、交换)解析宏观社会内在矛盾从而揭示必然趋势。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运行精辟论述可断言:争取自由、民主、个性解放是人类天性,当生产能力足够社会成员各取所需、社会主体普遍觉醒时,一种因冲突、妥协整合的社会体制必然是平等、民主、和谐、人性无压抑的全面发展,即取消物对人的压制——私有制消亡;消除社会制度本身造成的人对人压制——国家消亡。这不就是惠及全人类的共产主义制度构想的模式吗?从大尺度纵观上讲,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尽管由于主体的自由意志和自然、历史复杂和多因素呈现形形色色的异常、反复,但趋势是注定的,基本内核是一致的,这种必然性是由人性的必然(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和生产力加速累积(自然客观规律)所致。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论述仅此而已,现在问题是如何解释人的主体自由意志的物理机制,又如何防患虽然偶然但攸关人类整体命运的随机事件,下面从现代科学成果出发来深入审视规律样式,从人类在宇宙大系统的定位来看待生命的脆弱和局限,再进而抽象出一套适应现实最佳的理论模式。
四、 现代科学的哲学启示
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不仅在更深广的尺度上揭示了宇宙本来面目,尤其大大解放了人的思想,从实证角度阐明了辩证思维这种天才理性,思辩的自洽与合理,甚至逼近主体思维机理的神秘内核。相对论前夜,人们习以为常并执着相信时空是绝对的,物质是孤立的实体,空间是宇宙本身具有的无边际的空框,时间是无始无终均匀流逝不可逆转的参照系。当时的实践对这些不证自明的假想并不能构成冲击,尽管有些非凡的哲学家从理性思辨出发大胆抨击绝对时空观,如德国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然曲高和寡,社会的整体科技水平未达到否定它的程度,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亦深深排斥时空的孤立性,但逻辑上自圆其说未必为实证所验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精典力学占统治地位处于颠峰时,也就意味它的末日来临。19世纪末,
物理学家们自信科学的大厦已经垒成,后辈的学者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和装潢,或使数学的计算更精确而已。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汤姆逊在新世纪元旦献辞中宣称物理学的天空一切明朗洁净,只剩下两朵乌云有待驱除,一朵是“以太幽灵”,另一朵是“黑体辐射”。恰是这两朵乌云掀起20世纪新物理学的革命狂飚,相对论与早期量子理论接连诞生,为迎合实验事实,消除以太幽灵,确定光速不变原理,保留惯性系等价原则,利用洛沦兹变换导出狭义相对论,于是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起来,质量和运动(能量)也是相关的,后来广义相对论导出证明引力无非是宇宙质量分布的几何排列;量子理论最初是为解释黑体辐射的紫外灾变与光电效应,不得不假想能量子是可分割非连续的,摒弃精典理论依赖的连续微积分原理,这个理论不悖于事实也确证没有什么孤立不可入的实体和混沌的无原则连续,在一定尺度下物质总是可分的,总有个关节点。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如果说相对论与早期量子理论以不可辩驳事实告诉人们没什么绝对、静止、孤立的机械决定论,世界是普遍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实在,不存在冥冥中操纵万物的幽灵。那么导致现实中那么多随机突变,令人捉摸不定的幽灵真正来了,即;混沌效应,非线性突变,量子力学。为针对起见只阐述思维内核原初动因量子效应。量子力学论述了微观粒子神秘莫测的本性,依据大量实验,玻尔无奈宣称量子的行踪的确不可捉摸,并且它似乎挣脱了因果链条是无因之果,但在一定区间遵守统计规律;海森堡进一步确证对于一个微粒子,你不可能既测定他的位置又确定他的动量(速度),微观粒子波粒二向性无法分割;薛定锷提出更令人惊诧结论量子领域同时潜伏各种可能性,他形象的引喻,同一只猫死态与生态可能同时存在,然一旦主体干预观察时又显示某一稳定状态。量子力学观点提出后,在自然哲学方面有相当造诣和权威的爱因斯坦给予猛烈反击,尽管他是早期量子理论提出者,但他决不相信上帝掷骰子,强烈反对在微观领域存在不明不白来无影去无踪的幽灵,为此提出是否因认识的局限性不知道比量子更基本区间的隐秩序,或者因为在微观领域观测时,观测的工具对观测对象的影响不可忽略,但作为客体本身还是受清晰的线性规律支配,慑于爱因斯坦崇高威望,以波尔为领袖的量子理论开拓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求证,仍无法找到支配量子效应的隐秩序,无法确证微观粒子的运动受线性规律支配,只能确认存在另一样式的规律即统计规律。后来贝尔定理的证明从理论上剔除爱因斯坦关于隐秩序设想,持续几十年的玻尔—爱因斯坦之争以爱因斯坦失败告终。
五、 新社会哲学范式的构想及哲学基础
行文至此,鉴于历史事实,遵照现代科学理论,可否在保留马克思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合理内核前提下作适当补充,建构新的历史哲学,更真实、有效指导人类行为?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理论的构想:(1)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由于自由意志的量子效应具有随心所欲主动权,故然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被打上社会印记,受客观外在秩序限制,但独有的个性抹杀不掉,任何人可能会作出各种举措,无论是野蛮、崇高、理性、非理性。(2)一旦个人显意识产生作出抉断,思维量子效应呈现稳态付诸实践时就受制于与之联系的客观诸要素,只要客观条件具备契和,现实世界允许发生的事件都可因人的引发而引发,显而易见再反常,再不可思议事件都可能存在。(3)各种可能性事件中,它们的概率是不均衡的,有的事件会发生,但可能性微乎其微;有的秩序是主导的,会很大程度上反复起作用决定社会主流走势,现实中,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理性的,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规律是真实的,是主导秩序。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可看作是趋势,是必然的,过程是随机的,其取决于真实实践。需要强调的是,应给予过程是随机的以准确全面解释,我们无法从神经、细胞结构、分子、电子、夸克基本粒子角度阐述思维的细节机制,但在主观上应确认未来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选择,人类无法更改宇宙本质规律,但可左右具体运行,因为不同规律元的组合具有不同结果,而各种组合涵盖规律容许的一切可能性,没有什么是注定不变的,命运掌握在“主体”手中。(4)具体社会中,应把眼光投向适当的近期,确定可行的远景后,应不间断调控过程逼近目标。在观照所在的影响自身的大系统前提下,致力对具体微观秩序研究,国际社会应形成有效遏止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机制,对掌握大规模杀伤性力量的实体,应加强信息、情报的实时收集跟踪,尽可能使其控制不受个人意志决断,对可能的星际与地球灾变,应加强全球合作进行预警性观测和有效干预,尽可能呵护人类这个宇宙的奇迹,危如累卵的生命之舟航行到时空的未来,实现人类本应有的坎坷而布满风险的生命意义。(5)新的理论实质,即建立一种综合性、适时理论,其要义是类似于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多元方程对影响社会走向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考察视野,依据其具体作用划分主次层次,对所有因素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依据预期目的进行调控、干预,其开放性体现为随人类认识深入,控制愈精确,这和马克思关于真理的阐述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