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哲学进入现代,实现了从实体性思维向(2)

2013-11-11 01:11
导读:3、维特根斯坦的生活世界理论 早期维特根斯坦曾与分析哲学家罗素共同创立了逻辑原子论,确立哲学为一种语言分析批判活动。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与晚期

  3、维特根斯坦的生活世界理论

  早期维特根斯坦曾与分析哲学家罗素共同创立了逻辑原子论,确立哲学为一种语言分析批判活动。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与晚期胡塞尔近乎同时,也提出了生活形式理论亦即生活世界理论。主张建立科学的人工语言。但是,在后期维特根斯坦重返哲学界时,公开承认了人工语言代替日常的色彩纷呈的语言的错误。这种转向可认为是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且指出:“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13-p17]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语言乃至实在的意义来源问题。语言的意义孕育在多彩的生活形式中。维特根斯坦并没有明确的给生活形式下一个定义,但是就他在著作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他的生活形式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一样。具有着“前科学”、“前逻辑”、“始源性”的特征。维特根斯坦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向中,试图为危机中的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找寻一个内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的意义世界。指出:“时代的疾病要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来治愈,哲学问题的疾病则要以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治愈,而不是用某个人发现的药物来治疗”。[14-p203]生活形式就是人们在特定时代的生活方式,以一整套语言游戏规则为基础的交流活动。不同的只是前者是强调语言的社会性的习俗性,后者则是在于语言的多样性和活动性。实际上,维特根斯坦与寻找家园的其他哲学家一样,是在寻觅心灵之根的贮存所。

  4、列斐伏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不祧之祖的列斐伏尔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背景下,以日常生活世界全面异化为主要理论特征,以“总体的人”为理想的目标,创立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在现代世界中,人异化在人的劳动、交换、思想等等一切的生活领域,人不再是本真的人。这样日常生活世界就延伸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存在于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场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介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它的高度在于人是在这个场域内“被造就”的。所以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必然涉及阻碍他设定的目标——总体人的生成。列斐伏尔认为,传统的哲学忘却了日常生活世界,把日常生活看作成为“非真实”的存在,但是日常生活世界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把哲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结合,才能消融“非生活性的哲学”与“非哲学性的生活”的两重困境。他认为,“日常生活表现为一种批判的日子已经来到,成为高级活动(这些活动创造了所谓的意识形态)已经受到了批判” [15-p94]这样列斐伏尔提出要建立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批判的哲学。

  列斐伏尔建立的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批判的哲学其实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本质进行分析的哲学思路,主要试图分离出异化与本真的状态。同时在整个西方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背景下,深刻思考了科学以及理性对人的压制与人性的扭曲。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触摸中荡涤了人性本有的一幕,异化的一切随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渴望的“总体的人”便随之共生。这看似具有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总体人”的生成,实质上,是缘起于欧洲整个社会陷入危机中的一种反觉,正是在反觉中阐述了其理论主旨。

  以上四种代表性的西方生活世界理论,表征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基本倾向。他们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话语下,实质上是主张转向人的世界,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再从神秘的实体来理解人和世界。但是他们都把物质生活、人的实践活动抛在了生活世界理论之外,主张把人的生活归结为日常生活或日常交往,或者说他们共同地走向“文化生活世界”,这样的生活世界势必陷入主观化的困境。

  (二)、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观

  1、生活世界理论的立足点是实践

  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理论的立足点与西方哲学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根本性的不同。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 [16-p63]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观念世界的基础,无论科学如何发展它仍然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化产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活处于观念世界的萌芽状态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却从未停止。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了自然界的无穷奥秘,结出了知识的慧果。然而知识毕竟是生活层面外的世界,面对人类自身生活世界还是只能以实践重新定位。因此马克思不断强调指出:“不是实践决定意识,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7-p73]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抓住了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并抓住了理论的现实脉搏。马克思从青年时期至晚年始终不渝地关注现实世界,始终以实践为原则贯彻于自身的理论著作中。在实践的立足点上,阐述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观,正因为实践是马克思反观现实的基本视角,故而,“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8-p15]生活世界的主要论域在马克思那里均是以人之主体为核心得以展开的,但没有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把人看作“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9-p56]人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等社会生活中,无法逃避现实对人的责难,只有去踩踏在实践的踏板上,才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2、生活世界理论的指向是现实地改变人的世界

  西方哲学家在回归生活世界的征程中,采用了遮蔽现实的方法,他们是用一种“精神住所”的逃避方式加以解决。表面上所有的问题已经阐述的清晰明了,然而,一旦我们从生活世界的理论中走出来,总是有种“硬着陆”的惨痛振荡感,因为理论的力量没有能够转化成现实的力量。马克思则与之显然不同,马克思是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给予人的责难,即在饱含生活世界问题意识的思维方式下作坚实迈进。并且在德国哲学的厌恶“实践”的懦弱情愫下,反其道而行之,高扬“改变世界”。正应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现实提供了一种真正回归生活世界的“软着陆”的方式。

  生活世界的理论就实质性来说,就是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无所谓生活世界可言。一种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旨在向人的召唤。以往的哲学是在抽象的人方面来谈及人的本质,也就是一种实体性思维方式,它设定了人有绝对先在的本质特性。这种把人抽象化、虚无化的的生活世界理论,虽然道出了人类应然的一种转向,但是却在无数的“现实”字眼下尤其虚无。只不过是理想的彼岸世界罢了。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实践特质的,在实践中生活。故而,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人的实践生活世界。“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20-p46-47]

上一篇:结构主义,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在文化人类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