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 李尔王 转变 论文摘要:(2)
2013-11-20 01:32
导读:在君臣关系中,肯特对李尔的态度同样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肯特忠诚而又耿直,敢于直谏。他敢于批“怒龙的逆鳞”,劝谏李尔王不要错误对待考狄利娅
在君臣关系中,肯特对李尔的态度同样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肯特忠诚而又耿直,敢于直谏。他敢于批“怒龙的逆鳞”,劝谏李尔王不要错误对待考狄利娅。他也不因李尔不听他的忠告把他驱逐出境而抱恨李尔。他没有新兴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而是始终忠于李尔王,装扮成仆人照顾他。李尔流落到荒郊以后,肯特同情他,并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保护他。莎士比亚通过肯特赞扬了忠诚高尚的精神。
除了剧中主要人物李尔外,葛罗斯特和爱德伽也在时代的风暴中经历了大的转变过程,思想上向人文主义转变。葛罗斯特的经历和转变过程和李尔相似。至于爱德伽,他在剧中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大的了。他开头跟一切有钱人一样,尽情地享乐:贪酒,爱赌,好色。此时的爱德伽是一个幼稚无知的浪荡公子。被逐出后,爱德伽无以为生,经历了与被逐出田园的无业游民同样的生活,与人民共患难,从人民中学到要坚强地生活下去。经过了千辛万苦,爱德伽在风暴中挺下来了,并成长为一代具有进步思想的新人。这样的新人,预示着未来必将取得新的和谐与光明。
在剧末,李尔经过重重困难,终于找回了考狄利娅,象征着他最终完成了向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变。在监狱里,父女俩的灵魂获得了人文主义的和谐与温暖。尽管李尔和考狄利娅死去,但“人文主义理想不以人的死亡而泯灭,而被一代新人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这才是这部悲剧的精神实质”。[5]莎士比亚在任何困难时期从未失去对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心,他的悲剧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经过了一系列的事件,人文主义者在生活、斗争中经受考验,一代新人成长起来。最后,悲剧虽然以大多数代表正义的和代表邪恶势力的主人公的死结局,但剧作家的人文主义理想却实现了,理想的社会秩序重又建立。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矫福军.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9)[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6、158.
[3]吾文泉.《李尔王》中的“自然”[J].外国文学研究,1996总74期.
[5]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12.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