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经过这一番金蝉脱壳以后,禅对于阳明学来说只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不过是外表看着像而已,骨子里头已经似是而非。
与此相应,阳明学的教法着重在简易广大。阳明主张:“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阳明先生自己是彻悟在先,在事境上用功就举重若轻。而传到弟子时教从格物致知上入手,少了明心见性,因此将心和意不免打成两节。比如后人喜谈“感而遂通”,不认得真心随境起用,就是“感而遂通”。而定慧等学,未有明心见性,何来“静亦定,动亦定”?我们看到,诸弟子中没有人达到阳明的境界,导致了阳明心学终究流于空泛支离。其后绪不是走向文字禅、口头禅,就是又回到理学(实学)的老路,不是偶然的。
从禅的角度看,阳明心学也是不究竟的。《六祖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问:“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当时弟子神会答道:“是佛之本原,神会之佛性。”因而被六祖斥责:“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原佛性。”阳明出于儒家的传统,以良知即心作为终极的境界;说“心外无物”,却还要另外觅一个“虚灵明觉”来作为心的最终归宿。这对于禅来说,已经是有名相有执著,完全偏离了性色真空的真谛,是阳明心学不彻处。而阳明对佛教所作的批评:"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正说明他的证悟受限于儒家的传统,不可能达到佛学的无漏。这是更深一层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