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其三,“两个转变”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转变的说法很明显来自哲学的“党性原则”,即认为如果哲学立场上是唯物主义的,那么在政治立场上必然是共产主义的;如果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那么在政治立场上必然是非共产主义甚至是反共产主义的;反之亦然。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必然性”的说法和推断其实未必“必然”,有时甚至大相径庭。认定在生活态度与价值指向、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自我情形与社会评价、哲学理念与政治立场之间,构成一一对应、彼此融通的关系,并以此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其结果要么是低估了人性的多重结构和社会的复杂程度,从而沉浸在理想化境界,而在现实面前显现的只是天真和虚幻;要么只不过是在寻找一种对于特定事件和局部现象的合理性说明和合法性依据,却被后来者将此误为普遍性的概括或具有恒久性意义。
退一步说,假如例外可以成为通常,按照上述逻辑,哲学立场与政治立场的转变也应当是同时完成的。但实际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论著对此的解释与实际情况之间是有很大的错位的。诸如,科尔纽在《马克思恩格斯传》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是同抛弃唯心主义和开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发生的。”(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第4页,北京:三联书店,1963)上文提到过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编者也此这种看法,并且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注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但是只要我们看看已经被认为是完成了政治立场转变的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一再诉诸“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其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和“异化的扬弃和向真正的人的复归”等论断,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这些不意味着马克思思想本身的逻辑混乱、新旧杂糅和前后矛盾,而表征的是用单纯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样简单的哲学术语涵摄和概括他的思想必然会发生错位和差池。
任何抽象都是一种界定,都有其特定的界域,相对于例外的情形和现象同时就意味着解释力的失效。这里并不是彻底否定“两个转变说”的局部解释功能和合理性意义,但我认为,相对于“两个转变”的解释思路,马克思对“现实的人及其实践”的独特思考,是他探索和思考中更为重要的主题,很显然这也是哲学史、思想史永恒的议题,马克思不是抛开这些议题另辟蹊径,而是在自己的时代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理解、阐释和实际推进。
[1] 语出塞万提斯:《唐吉诃德》,马克思在其时事评论中多次征引此句,讽刺论敌。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