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一(2)
2014-01-26 01:34
导读:在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价值取向也进一步走向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的状态,这不仅是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十分有益
在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价值取向也进一步走向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的状态,这不仅是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十分有益的社会进步。它使人们回到自身的社会存在,重新发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权利和义务,重新发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真实了,并且通过努力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合理和充实。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自立自强意识、社会公正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不断为人们所认同与推崇。而过去的平均主义观念、轻商耻利观念、"穷光荣"观念等,则不断受到强烈冲击,逐渐为人们所抛弃。这一点比起过去那种单一政治化的紧张状态来,显然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更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维化所带来的新、新挑战,是如何处理好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平衡和协调。不同主体之间、新旧传统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不可避免,因而迷惘与困惑、怀疑与失落、混乱与冲突在现阶段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国家、社会和健全的个人说来,选择的导向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只能以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导向,在实践中探索其中的和具体经验,以创造出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来实现这一巨大的历史转变。因此,这可能是新文化建设中最为复杂、最为艰巨、也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再次,理想系统的自我审视和重新确立。
在主体多元化、价值多向化的条件下,如何确立健康、积极、切实可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必然成为每一个主体进行价值选择的导向和灵魂。这个被地突现了出来,成为文化和价值观念领域里的焦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人们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社会主义究竟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秩序、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生活方式?过去在这一点上确实存在着不少含混观念。
例如,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之一,是实现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平和平等:没有剥削压迫,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等等。没有这种新型的公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是以往对社会主义公平的理解和贯彻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平。多年来,不少人习惯的是"截长续短,劫富济贫"的方式,而不大习惯于"公平竞争,各得其所"的方式。有人甚至正式把这一方式加以化,说"资本主义的原则是"损不足以补有余",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然而实际上,所谓通过"损有余补不足"的途径实现公平,这种观念最初来自古代社会小农的平均主义幻想,它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是"剥夺剥夺者",并不是什么"损有余补不足"。再将这一"损补"(即剥夺)方式用于理解社会主义公平的途径,则无异于把人民内部以劳动为基础的先富与后富、较富与较贫的差别,与旧社会中的剥削占有关系混为一谈。这种仍未摆脱"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方式,与过去曾有过的"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思想同出一源。按照这种思想方法来追求平等,必然是片面依靠行政权力来推行平均主义,排斥竞争,不重效率;诱导人们在行动上保守封闭,在待遇上的攀比成风。只求"共同"不求"富裕"的结果,只能是抑制了先进,保护了落后。这种思想方式同社会主义市场必然格格不入。
在上,主义作为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否定,是以广大人民的全面利益为出发点的。尽管权本位、拜权主义与钱本位、拜金主义在相当长时期内仍难免有较大,为不少人所认同,但社会主义必须坚决摒弃这些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代之以新型的,即以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为本位的价值观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从价值主体方面看,社会主义本质上依托于一种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既与个人主义相对立,也要不同于过去的家族主义和它的各种形式的放大,如小团体主义、宗派主义、地方主义、帮会主义、民族主义等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只能以人民为本位,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人民大众创造和自我解放的实践为标准来衡量一切价值。它是要为整个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光明前途而奋斗的价值观念。
从价值取向方面看,在阶段,区别于"权本位"和"钱本位"的价值观念,理应是一种"劳动本位"的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劳动光荣,诚实的劳动和创造是致富和文明的根据,是人的价值的标准!"这样的观念是当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价值导向。但是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种本位的价值还未形成自己特有的、能够取代权或钱的社会标志物,还不得不以一定的"权"或"钱"作为过渡的兑现形式。即:对于劳动好、贡献大的人,要给予提升职务(权)或物质奖励(钱)的回应。这说明,要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本位价值,让"劳动本位"不仅在理论上、口头上,而且在实践上、在社会体制、社会操作乃至社会风气中都得到贯彻体现,无疑成为现实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历史任务。没有这一任务的实现,可以说也就没有真正属于社会主义特有的本位价值。实现这一任务的努力和考验,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进步过程。
总之,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的伟大实践,使当代置身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关头。从闭关锁国走向全方位开放,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从中我们得以清醒地观察世界,审视自己,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让世界走向中国。改革和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又使古老而新生的中国文化不断冲破旧的樊篱与羁绊,从而充满活力,顽强地走向世界。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互动中,中国社会正发生着世人瞩目的急剧变迁。这就是我们目前面对的社会场景。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