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困境; ——奥古斯丁自由观的生存; Freedo(2)
2014-02-12 01:01
导读:因此,这里的问题关键在于使灵魂恢复其对善的认识。灵魂原先拥有理型世界的知识,只是和肉体结合后受欲望干扰而遗忘了理型世界。因此,柏拉图认为
因此,这里的问题关键在于使灵魂恢复其对善的认识。灵魂原先拥有理型世界的知识,只是和肉体结合后受欲望干扰而遗忘了理型世界。因此,柏拉图认为,恢复其善知识就在于灵魂“回忆”起已经遗忘的善知识。在《米诺篇》,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对这一“回忆”活动作了很好的描述。苏格拉底选择了米诺的一位奴隶。这位奴隶未受过。苏格拉底从简单的
数学现象出发对这位奴隶发问,经过几回合的对话,发现这位奴隶居然知道一些高深的数学原理。这说明每个人的灵魂实际上都包含了理型世界的知识。当我们透过感性世界的迷惑时,便能“回忆”起那被遗忘的理型世界。;
如果人自身就包含了善知识,如果人获得这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回忆”起来的,那么,人获得善就是一种内在的追求过程。当人通过“回忆”而回到理型世界时,他就拥有了善知识,从而他的随意而行就是自由的。;
对于这种关于善的说法,我们读到两个批评。一个是柏拉图自己发现的所谓“第三者”问题。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对自己的早期的理型论进行批判,其中一个批判便是“第三者”问题,或称无穷后退问题。简单来说可以这样展开。当某人说他认识到善时,问题便可提出,根据什么我们可以说他所认识到的善是真正的善?如果说他的善知识是从善理型而来,与善理型相似,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他的善知识和善理型是相似的?如果我们判断这两者的相似性是根据相似理型,同样,问题可以提出,这相似理型和善理型及善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又是由谁来保证?这类推论可以无限延续,从而有无穷的第三者出现。问题于是转化为,对于我们的善知识是否为真,究竟什么是最终标准?柏拉图发现我们似乎无法提供这样一个最终标准。; 注释:;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引自奥古斯丁《论意志的自由选择》(;Free;Choice;of;the;will),英译R.P.Russell,;The;Catholic;University;of;America;Press,;1968年,1章25节。中文翻译由本文作者提供。;
;[2]在《斐多篇》,柏拉图把苏格底的生活描述为追求最高的善的历程。《会饮篇》则把人生的爱情归为人追求善的动力。《米诺篇》(77B-78B)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证,认为人无论如何都追求善,而《普罗泰哥拉》则论证人不会追求恶。柏拉图的翻译可E.;Hamito和H.;Caims;编辑的The;Collected;Dialogues;of;Plato,;Princeton,1961年。本文的中译文由本文作者提供。;
;[3];柏拉图关于自由和善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他的《理想国》的第八卷中。;
;[4];英文参阅J.Annas和J.Barnes编译的Datlines;of;Scepticism,;Cambridge,;1994年,卷2,22-96节。;
;[5];1章,14节。《圣经》引文以和合本为本。;
;[6];8章,46节。;
;[7];8章,31-32节。;
;[8]《忏悔录》(Confessions)卷7,5章,英译参阅R.S.Pine-Coffin的译本,收入企鹅丛书,1961年,第139页。;
[9]同上,卷7,3章,136页,奥古斯丁写到:“我被告知我们做恶事是我们的自由意志使我们选择如此的……。”;
;[10];参阅奥雷根的《论第一原则》(On;First;Principles)英译,G.W.Butterworth,;PeterSmith,1973年,卷3,1章,3节。在这里,奥雷根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是因为人的理性拥有判断善恶的能力。;
[11]如,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在和路德辩论自由意志时特别强调承认人的这种能够选择善恶的自由意志是教会传统,并列举所有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的名字加以佐证。参阅E.GordonRupp和P.S.Watson编辑的《路德和伊拉斯谟:自由意志和获救》(Luther;and;Erasmus:;Free;Will;and;Salvation,;The;Westminster;Press),第42-43页。;
;[12]引自《论意志的自由选择》1章24节。;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3]奥古斯丁对惰性作这样的描述:“它(指惰性)的存在可以在这一运动中证明,即,我们从朝向不变者转向可变者。这样一种运动是属于灵魂自身的,是惰性,因而是可责备的。”《论意志的自由选择》3章2节。;
;[14]《忏悔录》卷7,7章。;
;[15]同上,卷8,1章。;
;[16]引自《灵和文字》(The;Spirit;and;the;Letter)第53章。英译见J.B.urnaby编译的《晚期奥古斯丁著作选》(Augustine:;Later;works)SCM;Press,1955.;
;[17];
;[18]这一点是奥古斯丁和佩拉纠学派(创始人为Pelagius,和奥古斯丁同,其著作失传。我们只是根据奥古斯丁的引述来了解这一学派的思想)之间的争论焦点。佩拉纠学派认为,人的自由意志使人对其选择恶要负全部责任。但是,如果人选择了善,主要的功劳要归于神,因为神把向善的能力给了人,同时又道成肉身向人启示了善并带领人向善。不过,当人根据神的恩典而选择了善时,人也是有一定的功劳的。奥古斯丁批评佩拉纠学派未能注意到真理对人来说是隐藏着的。当人没有真理知识时,人是不可能选择善的。(参阅《灵和文字》第4—5章中的讨论)这里的关键点是,奥古斯丁谈到,人对真理和善的知识能否依靠人,那怕是一丁一点?奥古斯丁的生存经验告诉他,无论人如何追求真理和善,人都不可能认识真理和善。因此,人对自己身上的任何善都无可自吹。参阅《论恩典和自由意志》(Grace;and;Free;Will);英译:R.P.Russell,;The;Catholic;University;of;America;Press,1968年,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