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试图克服唯理论(2)

2014-03-29 01:03
导读:那么先验的自我意识是如何为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的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一下康德如何将自我意识区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

  那么先验的自我意识是如何为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的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一下康德如何将自我意识区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对意识本身的意识就属于经验性的自我意识,也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所指的内容。康德认为,这种经验性的自我意识“按照我们状态的规定来说,在内部知觉中仅仅是经验性的,是随时可以变化的,它在内部诸现象的这一流变中不可能给出任何持存常住的自身,而通常被称之为内感观,或者经验性的统觉”[6](P119)。经验性的统觉是与每一特殊表象直接结合着的意识,每一个特殊表象就是一个特定的意识。由于这些表象是分散的、旋生旋灭、纷至沓来的,因此经验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分散的、旋生旋灭、纷至沓来的。黑格尔将这种“过程性”的自我意识形容为“俨如一洪炉,一烈火”,而这种分散的自我意识是无法提供普遍必然性的。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与这种经验性的自我意识相对立的自我意识,康德称之为先验自我意识。“我把它称之为纯粹统觉,以便将它与经验性的统觉区别开来,或者也称之为本源的统觉,因为它就是那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由于产生出‘我思’表象,而这表象必然能够伴随所有其他的表象、并且在一切意识中都是同一个表象,所以决不能被任何其他表象所伴随。我也把这种统一叫做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以表明从中产生出先天知识来的可能性。”[6](P89)意思是说纯粹统觉作为“我思”这个表象的根源,它必定要伴随着一切别的表象,一切经验意识都离不开它,它是独一无二、永远自同一的。在它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更根本的表象来伴随着它了。它是唯一根本的。正是由于这个根本的统觉,根本的自我意识,一切其他的表象才均属于唯一的我,才均是我的表象。有了这个根本的而不是经验的条件,知识才有了可能性。所以,康德将纯粹统觉自身的统一性称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性[7](P178)。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由此可见,经验的自我意识就是由先验的自我意识产生的“我思”,即它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是作为内感官表象统一性的自我的表象。先验的自我意识则是经验的自我意识的先验构架和逻辑前提,是经验自我意识所以可能的条件。这是因为先验自我意识“是纯粹本源的、不变的意识,它不随经验内容的改变而变化,而呈现出多个形态,相反,它永远在数目上是单一的,因为一切经验知识只有以它为前提才有可能成为与对象有关的(即真正的)知识”[3](P139)。也就是说,在直观方面给定的众多表象中,那个纯粹统觉并不是由于表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或者有多少表象就有多少个统觉。相对于众多的表象,统觉本身必定是彻底同一的。
  此外,“先验自我意识是最本源的自发性,它本身不能作为经验对象来考察,但却在认识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切表象并成为它们的统一性根源。因此,先验自我意识只能存在于一切经验意识之中,只能作为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天形式而起作用,因而不能脱离经验和经验自我意识,但另一方面,先验自我意识不是认识的一种主观心理结构或要素,而是逻辑地先于任何确定的思维,它作为经验发生的全过程的基础,在所有的直观、想象和概念的综合活动中始终保持同一。先验自我意识的这种逻辑的先验性使他超越于各个不同的人的特殊的、经验性的自我意识,而成为一切有思想、有理性的人都同样具有的、最普遍的‘共同机能’”[3](P141)。也就是说,先验自我意识不仅是人类个体的经验意识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而且也正是这种先验自我意识的的统一性给人类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带来了保证。
  因此,康德把先验统觉看作是知性的最高原理、“客观性”的终极保证。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它使得自我与对象、表象与对象、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知性获得了统一,它是一切知识得以客观和必然的条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哲学理论上系统地说明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基础。从中我们看到了康德是怎样来实现其“哥白尼式的革命”的。他的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以人的主体性建构知识的客体,主体性提供客观性,从而又提供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又一次照亮了长期蔽于感觉经验的人类理性。
  尽管康德在解决知识的客观性来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性地位,在今天的哲学界,已不再有人认为人在认识之初只是一块白板。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康德试图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矛盾的目的也并没有实现。正如杨祖陶先生所说的:“康德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矛盾,而是通过将自我意识的自发性和感性的接受性分别归于两个来源不同的领域,即知性的先验领域和由物自体刺激而产生的经验性杂多领域,而将矛盾双方分由不同的承担者来承担(如先验自我意识和经验性自我意识,先天范畴和感性直观杂多),这就一方面钝化了矛盾,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认识主体和不可认识之物之间的更大矛盾。”[3](P168-169)此外,康德在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点的过程中,“将这种主体能动性仅仅表达为先验的、生产性的‘想象力’的活动,并将客观性等同于先验的普遍必然性和有效性,未能走出主观主义的‘内在论’框架,且最终并未完全摆脱心理主义的狭隘性”[3](P169)。从而不仅未能重新架设起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反而使两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因此康德也仍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认识论中的这个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马云泽.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12).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在海德格尔看来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