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2)
2014-04-15 01:07
导读: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是一个自然规律,要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增长相一致,甚至使生产的发展超过人口的增长”。这里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的思想。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能离开自然界孤立地把劳动说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这实质上已经把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作为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提了出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
最后,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根据这种情况,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他还主张对人类生产行为所产生的这种较远的自然和社会影响进行“控制和调节”。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堪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先声,构成了唯物史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3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全面发展,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发展必然得出的结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首先,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推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构成的,而上层建筑又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变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
其次,坚持全面发展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作为矛盾系统都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但又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地导致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也对主要矛盾的解决具有制约作用,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又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推进解决好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抓好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等于搞“单打一”,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不仅其他方面工作发展不上去,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必然要受到拖累而解决不好。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确实存在着“单打一”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科学发展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为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4 增强发展协调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党中央提出坚持“五个统筹”,是要通过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发展的协调,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才能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还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不平衡如果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然而严重的不平衡、失去控制的不平衡,超过社会承受程度的不平衡,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后果,这是必须努力消除的。因此,必须对这种不平衡加以调节和控制,促进其向良性的平衡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十六大以来形成的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创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创新理论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认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调做到“求四真”、“务四实”。“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是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继“与时俱进”之后的又一个新理念和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对当代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次,创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阐发。创新理论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创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