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4)

2014-05-04 01:04
导读:总之,就像中国历史两千年来决不是停滞不前一样,中国哲学两千年里也是有许多发展的。但是其实践哲学的特质却没有根本的改变和消失。伟大的德国哲

    总之,就像中国历史两千年来决不是停滞不前一样,中国哲学两千年里也是有许多发展的。但是其实践哲学的特质却没有根本的改变和消失。伟大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对中西哲学的特长作过如下的比较。他说:“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35]也许是旁观者清,莱布尼茨的这个观察基本上是正确的;可是我们有些研究者却因为囿于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片面理解而看不到这个特征。

    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倾向和特质是实践哲学,决不等于说中国古代哲学就只是实践哲学。如果那样认识的话,同样遮蔽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实践哲学”不能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所有的东西,这是必须强调的。但它的确是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一个可靠进路。不能把中国哲学的所有问题都还原和化约为实践哲学,但中国传统哲学的大部分问题都与之囿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各个流派都有实践哲学的倾向这一点,也是没有疑义的。因此,实践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真正特质,也是应该没有疑义的。

 

 
参考文献:

    [1]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 1975年,页四。

    [2] 参看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台湾三民书局,2000年,页四0二。

    [3] 张汝伦编:《理学与良知——张东荪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第338页。

    [4] 章学诚:《校雠通义·原道第一》,《文史通义校注》, 中华书局,1985年,页九五一。

    [5]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学》。

    [6]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胡适文集》,卷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0页。

    [7] 当然,也有例外,斯多葛学派的爱比克泰德就是奴隶出身。

    [8] 参看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9]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上》。

    [10] 班固:《汉书·艺文志》。

    [11] 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此说实本阳明。王阳明《传习录》曰“五经皆史”。

    [12] 黄建中:“中国哲学之起原”,《学原》,第一卷,第三期,页三一。

    [13] 金毓黼:《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页。

    [14] 龚自珍:“古史鉤沉论二”,《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页二一。

    [15]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史记》,卷一百三十。

    [16]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第11页。

    [17] 《庄子·则阳》。

    [18] 《庄子·知北游》。

    [19] 《列子·天瑞篇》。

    [20] 《列子·汤问篇》。

    [21] 屈原:《离骚·天问》。

    [22] 王逸:《楚辞章句·序》。

    [23] 《庄子·天下》。

    [24] 同上。

    [25] 《庄子·齐物论》。

    [26]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第312页。

    [27]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4页。

    [28] 同上,第356页。

    [29] 王充:《论衡·对作篇》。

    [30]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三。

    [31]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第508页。

    [32]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 页五六O。

    [33]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下卷,第515页。

    [34] 同上,第514页。

    [35] [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4,5页。

上一篇:“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