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
2014-05-17 01:15
导读:在近代,随着辛亥革命的 成功 ,社会形态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长辫大袍为标志的满清服饰便立刻成了不合时
在近代,随着辛亥革命的
成功,社会形态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长辫大袍为标志的满清服饰便立刻成了不合时宜的东西,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剪辫易服迅速成为当时的新潮时尚,各种新式样的服装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如果说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服饰之问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那么,满清王朝覆灭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摆脱了封建君王一统天下的局面,旧的服制礼规也自然寿终正寝,中国服饰的发展速度则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英国学者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在其《时髦的身体》中说:“对衣着的
社会学透视,不能仅仅把衣着当作观看的对象来考虑,而应该采取特定的方式,在这样的研究方式中,着衣是一个具体的活动,而且是被嵌入这种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活动.”随着现代西学东渐时代的到来,受过新式
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年轻人,纷纷喜欢上了洋式的西装革履打扮,女孩们则喜欢上了西式裙装,整个社会上出现了从西服革履与长袍马褂并存的局面,再到以中山装、连衣裙等中西服装合璧的新款出现,以及随后更大的时装变化,近代中国服装的演变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很快完成了“推陈”与“出新”的双重历史任务.可以说,如果没有千百年遗存下来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与社会观念之间形成的紧密关系,中国近代服饰的发展变化是难以达到这种速度的.另一方面,以“礼”和“法”为核心的中国服饰传统思想,从不或很少能够围绕着人的身体的自然条件,来评价服饰的美与丑以及着衣的合适与不合适,也不会从科学的角度探讨服饰与身体条件之间的各种关系,与西方的“寻求身体与服饰的完美和谐,即精神与形体的和谐,服装与精神的和谐”观念不同,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寻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和自然天地的和谐.传统服饰的美是在个人向社会的靠拢、个性对共性的依附中产生的,而不是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身体条件着意修饰出来的.个人从直感角度觉得服饰再好看,样式、颜色再别致,但是如果与社会上的服制礼规相脱离,与社会的共同要求相违背,就会马上受到“目逆而送之”(《左传·桓公元年》)的自眼与“服美不称,必以恶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诅咒.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凡是社会政治思想宽松、经济出现繁荣的时代,往往也是人们的服饰美学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个性化服饰也就越丰富,人们的追求也就越大胆、越开放(比如魏晋南北朝就出现了很能体现女性轻盈体态的杂裾垂霄服,唐代则出现了由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创造的奢侈时髦的“百鸟毛裙”);但几乎与此同时,各级官府在这个时候发布服饰禁令也是最频繁、最严格的时候.情与礼,人与礼,美与礼,服饰与礼,仿佛永远无法摆放到一个平等的水平面上,和平共处,相依相存,共同发展,而总是以“礼”(政治伦理观念)的至高地位和绝对优势凌驾于服饰审美的上空,控制、左右和摆布着审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种情况形成于历史,积淀成习惯,最终以比较稳定成熟的文化方式,对近现代乃至当代国人的着衣心理和审美取向等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又无时不在的深刻影响,并在国人心目当中普遍形成了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审美心理定势.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趋向
考察和分析经过历史演变之后形成具有定势思维特征的服饰审美趋向,可以得出国人在着衣方面所体现得比较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第一,趋同性审美心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确立审美心理的支撑点,确定服饰的美丑,使得中国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服饰,而是将社会的规范、特定的时尚与他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着装的依据.这样一来,服饰显示的不是个体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而是某种社会精神的体现.所以,趋同性心理往往造成人们着装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体一装等等僵化性和死板性的弊端,在客观上也阻碍了服饰形式的不断更新的可能性创造,也大大地阻碍和限制了民族服饰美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二,中性化审美心理.这一点在汉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不断.先秦时期主张的“乾坤即天地,天在未明为玄色,故上衣像天而色用玄;地为黄色,故下裳像地色用黄.古人的这种观念道出了黑色与黄色在早期服装上的应用效果与思想的由来.中国古代官方对“黄色”最为钟情,所以称最早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以黄袍加身作为行使君权的象征;从清朝开始国家正式将黄袍定为皇帝的御服;久而久之,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历代劳动人民对黄色美学意义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理解和心理认同,尽管中国古代有时也将大红大绿用于官服,但这仅仅是上朝公干时所穿着的严肃正规服装,平时在生活中是绝少穿用的,而一直倍受尊宠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的是以黄色为代表的中性色系.在近现代社会,除了婚庆、年节等特殊时期人们穿红戴绿的情况更加少见外,社会上所流行的中山装、西装、长袍等具有正装味道的服装更多的是以黑、蓝、灰及介于这三色之间的中性色为主色调.妇女们喜爱穿着的新式旗袍也一改满族旗袍大面积织花绣叶的特点,为了显示高贵典雅的美学效果也常用淡雅的颜色.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三,重视着装的社会效应心理.这种心理是由注重从着装人的身份、地位来评价服饰美丑的传统观念中派生出来的,逐渐构成为民族性共同的社会心理效应.由于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服饰的理学(即社会政治观念)意义,把穿衣戴帽绝不看作是个人的日常小事,而是作为个人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对个人认同程度的一种标志.因此,人们对着装社会效果的重视往往要超过对服装本身价值的重视.这一点延续到近现代社会,便出现了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孔乙己至死也不肯脱掉“长衫”的行为,因为,在主人公所生活的清末年代里,“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能产生人们把着装者看作是读书人的社会效应.20世纪初,旧上海最先穿出时装的是那些受到西方文明感染的敢于冲破封建礼俗观念的年轻女郎们,而年长的妇女们则害怕引来社会非议对这些是绝对不敢问津的,但这并不是说她们心里不愿意求新求异.
凡此种种,大致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状况,这远远不能尽述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与后世服饰观念发展之间的渊源关系.但是,从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各种服饰现象中所蕴含的独到的美学魅力,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和各种社会因素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孕育成熟和稳定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成熟的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体系.深入地研究、挖掘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不但是中国服饰再度辉煌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和美学思想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是消亡自己,而是张显出自身特色,以独到的美学魅力得到世人关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