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哲学作用的二重性(5)

2014-06-10 01:23
导读:其实, 想象 力也是一种预见性。它多用于艺术创作、科学研究或者说科技发明创造。假如没有 想象 力,所谓艺术创作、科学研究或科技发明创造几乎是

    其实,想象力也是一种预见性。它多用于艺术创作、科学研究或者说科技发明创造。假如没有想象力,所谓艺术创作、科学研究或科技发明创造几乎是不可能的。 

    十二、何谓洞察力 

    我们做事情解决处理问题要想做到战略性、预见性,自然就离不开洞察力。 
    什么是洞察力呢?洞就是山洞的洞,词典上的主要意思,就是指物体中间穿通或凹入较深的部分,与“穴”基本同义。对洞察的解释,就是观察得很清楚、很仔细的意思。因此,笔者理解,洞察的“洞”是山洞的“洞”的引伸义,因为内因是根据,要想把事情或问题搞明白、弄清楚,必须要深入问题的内部,寻找内部原因。 
    之所以说战略性、预见性离不开洞察力,因为洞察力是战略性、预见性的前提,如果没有洞察力,所谓战略性、预见性就是一句空话。其根据还是源于认识决定实践,因为要想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也就是所谓的“好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所谓的管理,那么就必须在实践上或者说行动上做到“略”。然而要想在实践上或者说在行动上做到“略”,那么在认识上就要求必须做到“详”或“细”,要有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本领,这也就是说要有相当的洞察力。《老子.道德经》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常说 “要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什么?因为等问题发展起来了,变成参天大树了,“木已成舟”了,“生米做成熟饭”了,即使是“神仙”也都没办法了。然而要想“解决在萌芽状态”,那么就离不开洞察力了,因为“萌芽状态”虽然容易解决,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为它很细微。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孙子》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因而战略的“略”,并不是人们习惯上所狭隘地认为的“ 略”或“粗”、“疏”,或者说,并不是盲目的“略”或“粗”、“疏”,更不是任何人想怎么“略”就能怎么“略”的。所谓“略”只是就其形式或表面而言的,广义上实质上它是“详”或“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有针对性的“略”或“粗”、“疏”,是有客观性要求的“略”或“粗”、“疏”,并不是可以单纯人为的。所以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虽然“疏”,但“不失”。所谓“不失”是本质,而“疏”是现象。 
    大家知道,写文章有一个基本要求,叫做详略要得当。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该详的,反而略了,该略的,反而详了,都不会写出好文章。哪儿是该详的?哪儿是该略的?这要有文章的主题和阅读文章的人们的审美情趣来决定,并不是片面人为的。其实,人们做任何事情解决处理任何问题都一样,详略要得当。认识上分析观察上详了,实践上行动上自然就会略了,相反,认识上分析观察上略了,那么实践上行动上就会不得不去“详”。记得有这么一个案例,日本的新日铁公司要投资建造一个新钢铁项目,从立项到选址的前期准备工作人家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最后施工建设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完工投入生产了。而我们呢?则相反,决策过程最短,施工建设过程最长,甚至不了了之,所有“烂尾工程”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所谓“拍脑袋”现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十三、何谓敏锐力 

    敏锐力是人们的哲学功底同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直接的环节之一。大家知道,人们做事情解决处理问题都会存在着个机会问题,然而要想抓住机会就涉及到速度问题。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人们做事情解决处理问题,要想在实践上有效率或者说有效益,那么必须要在认识上透过事情或问题的现象抓住其本质。然而透过现象抓本质,不仅有空间上的要求,而且还有时间上的要求,这就是认识上的速度问题。一般来说,人们认识的空间越大,或者说认识的事情或问题越高级、越复杂,人们认识所需的时间就越长或者说就越慢。所谓“大智若愚”就是具体表现。相反,认识的空间越小,或者说认识的事情或问题越低级、越简单,认识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或者说就越快。人们对于能力强、本事大的人,往往喜欢用“机智”、“敏捷”等词汇来形容,虽然从绝对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事情或问题的反应是越快越好,但从相对意义上讲,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需要考虑到事情或问题的空间因素,即事情或问题的复杂程度、高级程度,因此,真正的聪明和能力强并不是一些人们平常习惯所狭隘地认为的“脑子活”、“心眼多”等等,相反,解决处理的问题规模越大、越高级、越复杂,越需要沉着冷静、处惊不变的大将风度。  

上一篇:作为一种创作风格的“后现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