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孔子伦理思想的特点(3)
2014-06-22 01:04
导读:孔子的学生有若,用中庸思想解释礼,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有若阐明了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
孔子的学生有若,用“中庸”思想解释“礼”,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有若阐明了“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不能无原则地为调和而调和,必须以“礼”为准绳。无原则的调和,四方讨好,八面玲珑,无是非原则,孔子斥之为“乡愿”,认为“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孔子所以讨厌“乡愿”作风,就是因为这种好好先生貌似中庸,实非中庸,是败坏中庸的小人。
当然,“中庸”所强调的是对立必须统一(这是对的),关于统一里面也有斗争,则没有讲到,这就使“中庸”这一具有深刻辩证法的思想,还留下了一条形而上学的尾巴。但是“中庸”绝不是什么“折中主义”,“调和主义”。它对于从实际出发,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一定条件下,使工作做得适度,使矛盾保持平衡,使合理的状态不向反面转化,使良好的社会秩序保持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孔子是封建道德的奠基人,他的伦理思想,不但注意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而且承认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可见孔子尊重人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把伦理与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人,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并且阐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评价问题,从而为培养新兴封建政治服务的“志士仁人”和“君子”的封建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