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唐凯麟新文化伦理思想的辩证解析(3)

2014-09-11 01:09
导读:三、如何创建主义 新 1.以实践为基础 任何新文化的产生都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实现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

  三、如何创建主义新

  1.以实践为基础
  任何新文化的产生都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实现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辩证统一的基础。人类文化有其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依据唐凯麟的观点,实践本身就在不断地甄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并把精华的东西放在实践的熔炉中提炼,使它得到改造和升华,进而成为新文化的构成要素。这个过程如果离开了实践,那么对待人类就成了一个纯粹的思辨问题,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从近代来看,人们通过近百年来的实践才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也是由于不断的实践,人们才认识到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兴国强邦,才能实现中华的伟大复兴。

  2.以创新为动力
  新文化的产生,创新是动力。创新加快了整个文化系统的新陈代谢,它成了新文化的特质和内在要求。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只要自身坚持不断的创新,才能不落后于时代,不被文化这个大的生态所淘汰,进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文化的产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摒弃文化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程。我们唯有在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族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冲突和融合中实现综合中创新,创新中综合,才能创造出更优秀和先进的文化。

  3“人”为主体
  唐凯麟认为: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主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作为中介,才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当然这张传承和发展是有自觉选择和创造的,因此新文化主体的培养和造就成了文化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前提。新文化的创造应该以人为主体,不断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转型,建设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4.以“四有”为目标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新文化的主体是什么样的人呢?邓小平鲜明的提出了要把“有理想、有、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我们关于人的建设的总的价值目标,并进一步指出了如果不能培养“四有”新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不可想象。“四有”以“有理想”为核心,它体现了我们民族历来重视的精神价值,追求人格完美,向往美好未来的民族精神。“四有”它包含了科学的解决新文化主体的价值观形成,确立和发展同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联系的价值要求。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培养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体,即“四有”新人,才能更好的承担对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升华的重任,进而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结语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如果缺乏了外部压力,放弃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和自我创新,它就会停滞、僵化、衰落甚至消亡。新文化的创建工作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实际问题。它必须在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在冲突和融合中不断实现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四有”新人为主体,不断的在实践中创新,才能超越旧文化,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

上一篇:试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