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意义及其问题:与西方不同的(5)

2014-10-14 01:09
导读:活世界之殖民地化”(Kolonisierung der Lebenswelt,J.Habermas)的“反人本主义的不合理性”。 但是,在这种结构性的现代文明的根本性危机面前,宋明以来的儒学
活世界之殖民地化”(Kolonisierung der Lebenswelt,J.Habermas)的“反人本主义的不合理性”。

但是,在这种结构性的现代文明的根本性危机面前,宋明以来的儒学所提示的“理想主义”和肯定现实的“内在超越”意识,究竟“怎样”和“多大程度”地解决现代文明的结构性问题,笔者不能不表示怀疑。正像韦伯早已指出过的那样,西欧实际上是追求了“工具”特征很强的“责任”,而不是谋求绝对道德价值的“信念伦理”。结果同时具备了:一、科学技术急剧增长的“确保合理性”的长处;二、终究脱离伦理性的“工具文明的支配性”,即“结构上的不合理性”这两种问题。

即使这样,即便可以将这种现代文明的弊病归咎于工具性特征很强的“责任伦理”的过分追求,作为治疗这种“现代文明的不合理性”的对策,能够采用现代新们提出的“儒家式现代化”吗?因追求极端的道德理想价值而被韦伯早已否定过的“基于信念伦理的现代化”果真能与韦伯的想法相反,成为更加实质性的对策吗?对这个问题,笔者不能不三思。

总之,与西方模式不同的儒学模式的现代化是否可能?对这个问题,笔者的看法是:与其对“西欧式”和“儒家式”的现代化作“非此即彼的提案式”的对峙性的“理论钻研”,倒不如致力于实现一种真正现实主义的、东西合璧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努力将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计较性、工具性“科学技术扩大再生产”与“人本主义通德性”这一对立的双方合二为一,这才是更加切实的问题。

注释:

1、宋荣培:《儒家传统和中国革命》,汉城(和现实社),1992,页383—384。

2、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编序》,页11,北京,1992。

3、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页3,北京, 1992。

4、同上。

5、Lao Kwok-Keung,"An Interpretation of Virtu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in:Confucianis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y ,S.Krieger/ R.Trauzettel(ed.),Mainz, l991,页216—217。

6、同上书,页215。

7、同上书,页217。

8、 同上。

9、余英时:同上书,页29。

10、同上书,页14。

11、对这个问题参看日籍美者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2。

12、杜维明:同上书,页3—4。

13、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页298。

14、Thomas A. Metzger,"Confucian Thought and the Mordern Chinese Quest for Moral Autonomy",in: Silke/Trauzettel(ed.), Confucianis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同上书页Z73。

15、笔者没读到杨国枢的那本书,只参照了墨子刻(T.Metzger)对该书之内容的介绍。请看上书页271-273,以及他对它的注解16,载上书页302-303。

16、墨子刻(Metzger)前书,页272。

17、同上书,页273。

18、对这一点,墨子刻提到门罗(D.Munro)教授的以下两本书:The Concept of Man in Ancient China(1969)与The Concept of Man in contemporary China(1977)。参看墨子刻前书页273。

19、参看上书,页273。

20、参看墨子刻前书,页274-276。

21、参看上书,页291。

22、参看上书,页279。

23、参看上书,页286。

24、参看上书,页278。

25、参看上书,页286。

26、参看上书,页288。

27、同上。

28、参看上书,页278。

29、参看上书,页291。

30、参看上书,页299。

31、同上。

32、同上。

33、参看上书,页300。

34、同上。

35、参看上书,页301。

36、参看上书,页300。

37、参看上书,页300一301。

38、参看上书,页289。

39、参看上书,页292。

40、李种守编著:《马克斯·韦伯的学问和思想》,汉城(Hangil Press),1985,页186-190。

41、参看墨子列前书,页291-299。

 

      [5] 

上一篇: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以朱子和象山为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