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3)

2014-10-16 02:10
导读:尔所诠释的那样彻底远离平常人的、宗教性的指望,若充分考虑对话的戏剧性所体现的辩证法因素的丰富性,我便不得不说,《斐多》对话不仅是与科学二
尔所诠释的那样彻底远离平常人的、宗教性的指望,若充分考虑对话的戏剧性所体现的辩证法因素的丰富性,我便不得不说,《斐多》对话不仅是与科学二者,而至少是宗教、科学与哲学三者之间的对话,苏格拉底的观点不仅要像伽达默尔所以为的要从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中来理解,而且要从哲学与神学的区别与联系中来理解。 
就我个人阅读《斐多》之(绝非普遍的)诠释学经验,我认为柏拉图以宗教问题开场固然可能是为了强调某种东西,但若更加字面、更加直接地解读情节的开展,则可以说那是再自然不过的,因为苏格拉底欣然置自己于死地的态度,表面上显然与平常人的健全理智、与传统宗教关于生的命令(自杀禁令)相冲突。苏格拉底提出“哲学就是学习死亡”这一生死合题来解决与宗教命令的冲突,他看来是以灵魂的不朽及净化来说明他作为哲人的赴死是对死亡彻底的超越与克服。这里显而易见的吊诡之处在于,“学习死亡”作为苏格拉底哲学的标志性命题,看来却与宗教走得如此接近!不仅在这里,而且在对话的各个阶段,苏格拉底都把其对话者(包括平常人、科学家、哲学家)引向“灵魂不朽”这一宗教信念。在我看来,若究这一现象的缘起,大概得说,死亡对通常人的(宗教性)意识、对哲人苏格拉底所呈现的原初问题是同一的,即:如何战胜死亡!这同一的原初问题包含着两种可能的解决,即哲学的解决与宗教的解决。不过,尽管平常灵魂在对话里、在阅读中可能被苏格拉底成功地引向灵魂不朽的宗教信念,对死亡问题的哲学解决与宗教解决却并非是相容的,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斐多》所呈现的柏拉图伟大的辩证法。现代哲人伽达默尔当然不会被平常人的宗教意识所蒙蔽,以为柏拉图在《斐多》里讲宗教,他也没有对苏格拉底接近宗教感到惊异,而是发现,苏格拉底轻易把传统宗教改造成了哲学,他把这一成就的思想背景归之于的处境,并且认为,柏拉图以宗教问题开场正是要突显这一点,即是说,通过强调苏格拉底的对话者对自身宗教传统的极度漠视态度,思想的大背景清楚地得到显明,那就是“宗教传统的彻底崩溃”。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意识便自觉地处在这一大背景中,其诠释学设定便预设并认可了宗教传统之彻底崩溃的背景,于是,死亡对诠释学意识所呈现的原初问题不是如何战胜死亡,而是如何解释死亡,这一原初问题所包含的两种可能的解决不是哲学的与宗教的解决,而是对死亡的科学理解与超越的(即诠释学的或真正哲学的)理解,这两者就是伽达默尔所看到的柏拉图的开场匠心所强调的对立。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我个人的意图并非是同伽达默尔作对,另外提出一套对《斐多》的解释,而是试图和大家一起弄明白他的诠释学意识及设定在其《斐多》篇中所呈现的后果,并试图理解他与柏拉图之间的所谓对话。 

四 关于灵魂不朽的前三个证明 
众所周知,《斐多》中对灵魂不朽的证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相互联系的三个证明。伽达默尔重述了这三个证明的,指出它们在逻辑上并不充分,并联系到柏拉图对情节的安排,通过分析各个证明所引起的对话者的反应、苏格拉底随后的回应以及对话进展的情形,指出柏拉图不仅清醒地认识到,而且是有意暗示迄今证明的不充分性。我相信,他说的这些都可能是真的。然则,这对平常灵魂的希望便是巨大的挑战。不过,正是在这平常灵魂的希望受到挑战的地方,哲人伽达默尔则看到了深入柏拉图意图的门径。他的高见与他的诠释学处境洞察及设定相应,可以简略地表述为:在灵魂不朽的证明历程中,柏拉图的根本意图其实并不是要证明灵魂不朽,而是显明苏格拉底对灵魂的理解。正是在这一见解的下,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设定才充分表现出其解释的效力。他既已在对“开场”的分析中表明苏格拉底与其对话者在理解方式上的对立,于是,证明历程中的两个诠释学要点便表现为:1)毕达哥拉斯派从其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出发如何不理解苏格拉底的灵魂观念;2)进一步,他们也不理解苏格拉底的灵魂概念与他们的自然理解之间的关系,不理解科学真正说来对于灵魂的自我理解的意义。 
伽达默尔指出,第一个证明即所谓“自然的普遍循环”的证明明显是不合适的,他的结论与人们对死后灵魂也许会消失的恐惧其实不相关,正是这种明显的缺陷促使克贝引入了“回忆说”的证明。回忆说虽然说明灵魂在前世生活中已经认识了真正的本质即理念,但并不足以反驳对死后生活的怀疑。不过,伽达默尔首要关注的并非是证明的不充分性,而是看到苏格拉底藉此提出了自己的灵魂概念,而毕达哥拉派朋友对灵魂的理解却明显不同,他们虽然常听到苏格拉底的回忆说,但却并不理解他的灵魂概念;“毕达哥拉派朋友实际上并不从苏格拉底那理解自身的‘灵魂’出发,……他们根本上不是从灵魂的自我理解所规定的基础出发,而是停留在自己所熟悉的视界,即从他们对自然以及自然中生命的观察出发” [15]。所以,他们不会理解苏格拉底的灵魂概念。伽达默尔依然通过对对话情节的分析来显明这一点。在苏格拉底提出第二个证明并表示可以将前两个证明结合在一起之后,苏格拉底迫使他的对话者承认,他们其实还像小孩一样,对灵魂在人死之时会随风消散充满恐惧(77d),伽达默尔说,这便间接表明了他们对灵魂理解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这样就使关于灵魂的讨论退回到了大众见解的水平,即认为死亡是一个人生气的消失从而恐惧自己被消解,伽达默尔说,苏格拉底的这种退步标明他的对话者并未理解他的灵魂概念。于是,第三个证明便是要揭开对灵魂概念的普遍误解所基于的本体论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根据伽达默尔,苏格拉底的第三个证明是在向其对话者退步的基础上进行,但这退步当然是为了提升他们。伽达默尔通过引证门德尔松的探讨说明,第三个证明的基础仍然是“对自然的理解”。这一证明通过区分“肉体的”(可见、可分解、变化的)与“神圣的”(不可见、不可分、永恒的)不同存在,说明了灵魂的存在方式与身体不同:“灵魂属于真正的存在”[16] 。伽达默尔由此第三个证明在对话这一阶段的特定作用或目的,那就是“要通过不可见与永恒的概念(即超过在可感世界中给予出来的[比如木乃伊的]的相对永恒)来说明灵魂的不朽”[17] 。他紧接着马上便指出这一证明的局限:“这固然与‘前苏格拉底’思想相应,但却不能保证真正达到苏格拉底念念不忘的灵魂的正确概念,并从而达到‘哲学’所进行的的自我理解的基础”。或者不如更明确地说,前苏格拉底的、科学的、从自然出发的理解(在这里,毕达哥拉派是其代表),根本不能达到灵魂的适当概念。伽达默尔的意思很明白:只有苏格拉底的、超越的、理解着自身的理解,才能达到正确的灵魂概念。于是他就可以公开他的微言大义了,他明确提醒我们不要忘了,第三个证明只是整个证明历程的一个阶段,而证明的深层目的“本不是不朽,而是:构成灵魂的真正存在的东西,不是其可能的有死性或不朽性,而是其对自身及存在的清醒理解”[18] 。 
我相信,大家以及跟我一样的平常灵魂在继续阅读《斐多》中关于灵魂不朽证明的余下部分即第二部分时,很难马上同意伽达默尔的高见,因为我们一上来就会看到的描写表明,西米阿斯与克贝重新提出的反对意见显然是真诚的(84d-88c),苏格拉底也是严肃而急切地力图论证灵魂不朽(89b-c),而据斐多所说,他做得令人惊奇地成功(88e-89a)。当然,若我们跟随伽达默尔的隐微论诠释实践,也不难理解他所说的,对于西米阿斯与克贝的新的反驳,“苏格拉底并没有答应提供一个恰当的证明,而只是反驳由于对的灵魂概念缺少理解而引起的反对意见” [19]。从伽达默尔的

    [3]     

上一篇:中道生活:在应然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