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庸》的性情思想研究(5)

2014-10-17 01:10
导读:明配天,悠久无疆。”这是对圣人性情的比喻性描述,像大地一样博厚,像苍天一样高明,像时空一样悠远。以这样博厚高明悠久的性情,照临世界,面对
明配天,悠久无疆。”这是对圣人性情的比喻性描述,像大地一样博厚,像苍天一样高明,像时空一样悠远。以这样博厚高明悠久的性情,照临世界,面对人生,自然是“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因为“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于是《中庸》的作者采取了一种更为贴切的手法来形容,在“诚”贯注之后的性情,所显发出来的创造性: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这是一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天人合一,於穆不已的创生精神。这种精神既来自生生流行的天道感召,也来自“於乎不显”的“文王之德”的人道感召。《中庸》的作者相信,通过“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就可以“为天下”之“九经”,由修身为政,治理国家,到拯救天下苍生;另一方面,通过“至诚无息”的追求,还可以“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洋洋乎,发育万物,峻乎极天!”这是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更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这种人与万物的高度的统一与融合,在《中庸》的作者看来,就是人的性情得到了锤炼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由是而得到了最终的实现。 

中国大学排名

[①]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07页。

[②] 朱熹撰:《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7页。

[③]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72页。

[④]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29页。

[⑤]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625页。

[⑥]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625页。

[⑦] 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50页。

[⑧]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8页。

[⑨] 张岱年著:《大纲》,中国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330页。

[⑩]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8页。

[11] 蒙文通著:《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85页。

[12] 李学勤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年版,第5-6页。

[13] 萧父著:《吹砂二集》,巴蜀书社1999年1月版,第95页。

[14] 熊十力著:《原儒》(下卷),萧父、郭齐勇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5页。

[15] 为了节省篇幅,笔者不打算在此详细列出《易传》与《中庸》的相通之处。但是可以抄一段冯友兰先生早在1944年就出版了的《新原道》中的一段相关论述,作为证据,为笔者下面的行文提供支持:“《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中庸》说中,《易传》亦说中。《中庸》注重时中,《易传》亦注重时。不但如此,《中庸》与《易传》中底字句,亦有相同者。如乾‘文言’云:‘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中庸》亦云:‘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文言’云:‘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中庸》亦云:‘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庸》亦云:仲尼‘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这些字句,都是大致相同底。《易传》的作者不只一人,《中庸》的作者亦不只一人,《易传》的作者,也许有些就是《中庸》的作者。至少我们可以说,他们的中间,有密切底关系。”(见冯友兰著:《新原道》,《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9-780页。)

[16] 有人将“天命之谓性”的“命”释为动词,笔者以为不可,与“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两句在句式上相违,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见金景芳、吕绍纲著:《论中庸——兼析朱熹“中庸”说之谬》,《研究》1994年第2期,第43页。)

[17]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625页。

[18]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7页。

[19] 见金景芳、吕绍纲著:《论中庸——兼析朱熹“中庸”说之谬》,《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第45页。

[20]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625页。

[21] 《周易正义》(卷七),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76页。

[22] 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托马斯·K·阿博特译,伦敦,朗曼斯、格林图书有限公司,1909年,第227页。

      [5] 

上一篇: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