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儒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朴素生态世界观(2)

2014-10-29 01:13
导读:的上述制度、采取的措施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生态,体现着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主张融合物我,打破主客、内外界限,把对人类之爱推广到爱一切自然

   的上述制度、采取的措施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生态,体现着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主张融合物我,打破主客、内外界限,把对人类之爱推广到爱一切自然之物,倡天人合一。这种将生活与自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睿智,是与今天人们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非常相似的理性态度,与今天环保原则是十分接近的。
  
  四、万物一体的协同进化生态和谐观

  在中国儒家先哲的眼中,世间万物是一体的,人类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中庸》提出"天命之为性",认为人性是天之命于人而为人所接受的东西,这就通过命而将天道与人性贯通为一。提出"生生之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万物和人的一个流行过程,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地创生、化育万物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和谐的生命整体过程。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体现了儒家博大的人道主义胸襟,是对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与和谐相处状态最为深切的表达。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都表明了先哲们万物一体的生态智慧。它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
  当然,儒家的生态智慧,也包含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境界。所谓"和",就是诸多性质不同的事物构成的互济互补、均衡协调、和谐有序的有机统一体,即史伯所说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o郑语》]。荀子继承了史伯的这一思想。"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o天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o礼论》]。合与和同义,都是万物化生与成长的基础和依据。《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接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把中和从喜怒哀乐的性情推广和提高到位天地、育万物的道德形上学高度。儒家所追求的和与中和的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是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和谐和乐的理想境界。所谓真,就是经过由诚而明或由明而诚的途径,去把握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效法天地的生生之仁性,积极地发挥人的参天地、赞化育的作用,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天地合其德'云云,岂岂不乐哉!"[《象山全集ooo语录》卷三十五]。所谓善,就是生生之仁。儒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就要像天地一样生养万物,关切万物,使其各得其所,有"民胞吾与"和"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博大胸襟。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万物之中,从人与万物的一体感受中获得快乐。所谓美,记载生存境界上,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和谐一体的精神体验而产生的最高快乐。《礼记o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乐就是主体与对象结合产生的审美体验。人因自然的和谐产生愉悦和快乐,自然的和谐之美因人的体验而更美。这些说明,儒家天人合一的最高生存境界,是真善美三者融合为一体的境界,实现了人与自然之美的主客合一、合一、情景合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总之,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对于人类向新的绿色文明转向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关于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意义和对万物作用的态度,与今天深层生态学的环境保护目标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是非常一致的。儒家生态伦理传统中的这些合理因素虽然不能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产生直接的作用,但它关系到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的基本立场,因而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类利用自然的方式和结果,这将给人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廓清价值导向上的精神迷误。当然,它需要在与其他对未来文明的探讨中进行交流、沟通,经由其他和民族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生态实践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这种传统资源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第8页.
  [2] 余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0.

   [2] 

上一篇:庄严与沉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