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观念论”和“经验性实在论”试析——兼(2)
2014-11-21 01:24
导读:注释:[1]本文极大得益于连续几年来邓晓芒教授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研读”课上的讲授。[2]A认为B是C性的,则在B的上,A持C论,是一个C论者。这是
注释:[1]本文极大得益于连续几年来邓晓芒教授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研读”课上的讲授。[2]A认为B是C性的,则在B的上,A持C论,是一个C论者。这是显而易见的。故本文将在“先验观念性”与“先验观念论”之间,以及在“经验性实在性”与“经验性实在论”之间,作自由转换。[3]他进一步认为,牟宗三在此基础上的中西会通只能是“‘西方的,的道德’,‘西方物质文明,中国精神文明’的翻版”。(邓晓芒2001,p42)[4]为行文方便,凡引文不同于本文所使用译文的,径改之,并以<>标明。下不再注。[5]本文康德引文以《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为主,当其所无,从它本。下引该书只注页码。[6] 当然,若言“经验性知识”,则可视同为“经验知识”,因为凡作为知识的,其中已加入了先天成分。 [7] 原文为:“…aber zugleich die Idealit?t des Raumes in Ansehung der Dinge,wenn sie durch die Vernunft an sich selbst erwogen werden, d.i. ohne Rücksicht auf die Beschaffenheit unserer Sinnlichkeit zu nehmen.”[8] 康德似乎并不否认经验中也有观念性,如主观感觉印象等。但他认为:“严格说来,不能把任何观念性归之于其他这些表象……”(B44/A28,p89)因为“Idealit?t”(观念性)本身有“理想性”之义。[9] Real实在(的),源于拉丁语res(物)。康德对这个词有本体论的使用,如:“事物自身虽然就其自己来说是实在的,但对我们却处于不可知的状态。”(Bxx,p54)这是物自体的实在,而物自体在可能经验之外,所以可以叫做超验实在。但更多地康德是在认识论上使用这个词,“实在性”是“和一般感觉相应的东西”,“表明某种(时间中的)存在”,区分于“表现某种(时间中的)非存在”的否定性。(A143/B182,p155)[10]孤立地看,先验观念论与经验性的实在论可以分离。一个先验观念论者,可以持经验性观念论:一切皆幻相(佛教)。而一个经验性实在论者,也可以持先验实在论:一切皆实在(常识,或机械唯物论)。[11]先验观念性经过转化也有“用”的一面,此“用”为“无用”,因为是先验观念性,故“无用”于物自体,时空与现象均不是物自体或其属性。当然,同样因为是先验观念性,故“有用”于经验性质料。康德给其“有用”命名为“经验性实在性”,却未给其“无用”以单独的名称。为了让读者理解先验观念性,康德还从“无用”方面来解说。(参见注7)其“无用”正是对于“超验物”的无用,故牟宗三和康蒲·斯密将“先验观念性”生造为“<超验>观念性”。而由于牟宗三在译文上的不细致(参见注7),这一生造正好与他误译的“经验实在性”(由“经验性实在性”误译而来)相对照。巧的是,这一因误读而来的相对照又正好与康德原文中“先验观念性”和“经验性实在性”相对照形成表面上的印证。(参见注12)[12]经验性实在性也可推出经验实在性。这两个“推出”使得牟宗三的错误颇具迷惑性。当他只讲“经验实在性”或“超验观念性”时,往往可以是正确的。又由于注11的原因,使得人们难以发现他的误读,直到碰上“不幸染上了一种’原版癖’,即不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彻底搞通、搞透,誓不罢休”同时又不“自诩完全呈现了……著作的原貌”(邓晓芒,1997,p148)的邓晓芒为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上一篇:没有了
|